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河石林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黄河石林"是国家AAAA级地质公园,因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的特征而呈现出极高的美学、科研、经济等综合价值。近年来,已渐渐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在对景泰黄河石林的旅游资源概述的基础上,重点对景泰黄河石林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分析,指出景泰黄河石林旅游发展尽管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极高的美学价值,为了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是晚前寒武纪地层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地质发育特征鲜明,具有国际对比意义。文章说明了地质公园的相关概述以及系统的介绍神农架的地质资源和旅游资源,分析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神农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对神农架地质公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地质公园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于推动地学科普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些困境,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公园发展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深挖内涵、重视科普、严格保护、整合资源和打造特色等五个方面路径,以期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慧  曾克峰  刘超 《特区经济》2013,(1):194-196
通过思南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主要经济数据的比较,认为思南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是思南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贵州思南的经验告诉我们:①西部贫困县地质公园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②地质公园可以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品牌;③地质公园建设为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机遇;④地质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⑤地质公园的建设为区域产业调整提供新思路;⑥地质公园建设提升了地区环保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昂谱(RMP)分析法,综合地质公园保护性需求,对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资源特性(R性)、市场特性(M性)、产品特性(P性)进行分析,提出在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应以洞穴旅游产品为核心竞争力,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和媒体宣传提高旅游网络关注度,带动市场认知度与游客量的增加,并整合公园喀斯特地貌与温泉资源,协同周边特色旅游资源,在保护性开发前提下开展各色旅游项目,形成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谱系,促进地质公园的可持续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岩石遗迹、矿物遗迹、构造遗迹、水文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遗迹等。宁德地质旅游资源具有久远性、系统性、完整性、品位高、内容丰富的特点。文章从加强地质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和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等方面提出了宁德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7.
黄载杰 《魅力中国》2009,(7):168-169
地质公园建设发展已近10年,推动了该系统工作丰富了地质公园旅游的功能取向。然而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因此造成地质公园建设系统的非良性循环。本文因此在旅游者心理层面上探讨了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的障碍因素,认为"地质词汇的深奥感"、"放大的保护性"以及"单一的科考功能"暂时屏蔽了地质公园旅游的心理认知,由此形成偏见影响了旅游者对地质公园的出游选择,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关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8.
思南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业链的构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超  曾克峰 《特区经济》2012,(2):174-176
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有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两大宗旨。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地质遗迹资源与地学环境的保护,而经济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链的构建思路。本文吸取品牌延伸战略与"1+1>2"整体效应的精华思想,贯彻科学性优先原则,提出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业链构建的一般思路为"资源整合-优势资源-旅游产业-优势旅游品牌-品牌扩张-旅游产业链"。并针对思南国家地质公园给出政府主导型的产业链构建策略:围绕地质遗迹景观行政整合旅游资源,围绕地质公园旅游配置县域资源,以地学科普游为主要产品构建区域产业链,以区域规章制度保障品牌质量与产业链的运营。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制约因素分析,并且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地质公园区的科学研究,加快园区的建设规划工作;结合特色,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利用的环境影响科学评价,加强监测;结合资源特色,市场为主导的综合开发原则,加快地质旅游产品开发;加强培训和引进人才,提高整体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地质公园数据库的建设;协调处理好多头共管理关系等开发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西藏羊八井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与建设,通过对羊八井及周边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研究,认为西藏羊八井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环球构造带的东部,青藏高原上东西向巨型构造带与南北向活动构造带的交汇处,这里的高原地质资源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地热地质资源也十分独特,丰富多彩的地热景观更是少有,这些典型的地质遗迹资源为规划建设一个以地热地质为主、高原地质、冰川地质为辅,特色鲜明的地质公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石林、峡谷,温泉、漂流,蓝天、林涛……在中国大西部有一块风光无限、令人留连的观光宝地,她就是重庆市著名旅游区——万盛。万盛区作为重庆市唯一的旅游经济试验区,凭借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韵味无穷的民族风情,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配置、业主开发、集团经营”的开发经营模式,先后投资4亿多元,开发出中国最古老的石林——万盛石林、渝黔大峡谷——黑山谷两个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铜鼓滩漂流、奥陶纪地质公园、九锅箐森林公园和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旅游业应当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柱性产业。世界地质公园是海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独具优势。打造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品牌对提升海西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扩大海西世界地质公园品牌影响力的对策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总体规划》项目为依托,在介绍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和分析评价龙缸国家地质公园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并以“龙缸”为龙头,将云阳县培育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上新的辐射区。  相似文献   

14.
开放与创新开启旅游梦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岛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与文化资源,海岛地质、海洋生物、天景天象等自然景观发育良好,史前文化、地质文化、妈祖文化、渔家文化、神仙文化等海洋文化博大精深,这两大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稀缺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为此,长岛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惟一海岛型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海豹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5.
艺虎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要可持续发展,游客规模和环境容量必须相适应,应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文章以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龙虎山园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定量分析,并依据旅游环境容量的量值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彤  杨倩珍  冯珊 《特区经济》2007,219(4):189-190
2004年丹霞山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其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成为发挥国际品牌影响力的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丹霞山旅游资源特点,揭示其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从世界地质公园视角探讨了丹霞山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连金石滩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金石滩三面环海,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延绵3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凝聚了3—9亿年地质奇观,  相似文献   

18.
能人徐选举     
翠华山,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陕西省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2002年跃入"国家AAAA级旅游景观"的行列.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旅游业竞争发生本质变化,旅游发展已进入区域竞争时代。文章以抚河流域地质旅游资源的发展为例,简要分析了区域地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提出了区域地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的黄河壶口瀑布,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长期以来,由于两省各自为政,没有对景区进行联合开发,也缺乏整体的协调机制,在开发管理中暴露出诸多资源与环境问题,从而制约了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建设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为契机,指出应打破行政界限,建立壶口瀑布旅游资源共享区及相应的监管机构,对景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互动协调运作,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