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进行救助,以满足其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福建省通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于2004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标志着福建省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经过一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助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江苏省从2005年起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农村低保工作进展顺利,运行良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实行差额补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随着城乡贫困人口的增加,对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改革的产物。最低生活保障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和核心,是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是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惠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还存在着城乡分割、法律制度和组织保障缺乏、资金不足、标准确定困难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制度效应的发挥.城乡统一、立法保障是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长远目标,而现阶段,需要通过完善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运行机制等提高这项制度时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对人们生活起着兜底的作用。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改革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是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必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国民待遇的重要举措,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它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农村低保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镇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1996年实施以来,低保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运行机制正常化、政策宣传广泛化、操作程序制度化、对象管理动态化、民主监督公开化、资金管理规范化”,有力维护了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政府分了忧,  相似文献   

10.
曹珂 《西部财会》2010,(6):66-68
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促进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对我国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从建立完善的农村低保制度角度,提出近年来低保制度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实际出发,对如何完善陕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寻求更好地解决陕西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非农业户口成员,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保障网。1993年,上海市率先进行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1997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现状 (一)贫困人口众多,地域分布不均匀。我国农村人口为8.0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91%,按照国家确定的绝对贫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683元以下)统计,2006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如果按国际标准计算(国际通行的贫困线标准是每天一美元),我国尚有9000—12000万人属于贫困人口。从贫困人口的分布看,2005年中部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东部地区的71%,  相似文献   

13.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乡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线"。自1993年上海市首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和规范化建设,到2007年国务院要求在全国建立农村  相似文献   

1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合理测定,有助于维持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内外关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很多成果。国内很多文献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定方法,部分文献利用基本需求法对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众多的实证研究中,对贫困的理解不同,则产生了不同的测定方法。因此,根据我国政府对贫困的定义,来选择适合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对我区2000年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进行了审计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临着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一、现状与问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是维持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后,国家和我区逐步加地区,2000年度自治区下拨中央补助款184万元,地区各县财政预算安排234万元,实际只有三个县…  相似文献   

16.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城乡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重点提到,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本文结合近期对江西省上饶市城乡低保制度运行情况的调研,就进~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线”。赤峰市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从1997年起率先在市辖三区实施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1999年5月,全市12个旗县区已全部建立并实施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年来,共计发放保障金1132万元,  相似文献   

18.
周健 《价值工程》2015,(5):310-312
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泰安市1997年-2009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面板数据,对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的因素做出了定量及定性分析。分析表明: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但由于考虑因素欠妥,农村低保标准调整中存在依据不够合理,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产生了农村低保标准偏低、覆盖面窄、未实现应保尽保等负面效应。由此提出合理调整农村低保标准的建议,为客观合理制定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低保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向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与支持,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灾民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救助,以及社会互助。  相似文献   

20.
《价值工程》2013,(4):320-321
马丁法是测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常用方法之一。应用马丁法对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测定,这些地区无论是贫困低线还是贫困高线都远高于国家公布的农村贫困线。通过实地调查,由于地处偏远,运输成本较高,其食品物价远高于中心城市,导致其生活成本也较高。因此,在这些地区制定农村低保政策时,在参考国家贫困线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物价因素和当地农村居民的食品自给程度,适当上浮最低生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