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产权理论的角度针对盈余管理行为构建了一个产权分析框架,认为盈余管理的本质是拥有剩余规则制定权的经营者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侵犯其他契约主体的利益。另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特点,并在产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的存在与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制度设置以及企业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很难通过法律、规则、人力完全消除杜绝,但不能让其放任自流,而是要予以合理规范,使之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4.
盈余管理是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有诸多不同意见.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认为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控制对外财务报告,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相似文献   

5.
试论盈余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华 《四川会计》2001,(11):8-10
盈余管理的涵义及特征在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盈余管理定义,按照美国会计学一、家凯瑟琳·雪普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另一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尽管两个定义有所不同,但都认为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者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根据以上合理论界对该问题管理有以下特征:理的主体是企业管…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斯科特(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原则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陆建桥(2002)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国内外对盈余管理定义的分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是否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二是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包括非会计方法,如时间的安排和交易的构建等。笔者认为,盈余管理可以定义为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运用多种手段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行为,不只限于会计方法的选用。  相似文献   

7.
范阿媛  李春艳 《活力》2006,(5):52-52
一、会计委派的必要性 目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问题已成为当前企业深化改革的矛盾焦点。这些矛盾集中起来讲,就是会计管理的宏观调控与企业主体地位确立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客观存在,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因此,实行会计委派制成为管理人士的共同呼声。所有者的目标是净利润最大化,经营者的目标是自身效用最大化。两者的目标不一致,就使经营者受利益的驱使而产生了腐败行为,会计委派制是约束经营者腐败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经营者的行为需要所有者去监督,如果没有所有者的监督,经营者就会偏离所有者的目标,去追逐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这样,腐败行为就会产生。  相似文献   

8.
梁斌 《集团经济研究》2005,(13):206-207
盈余管理是应计制会计的产物.对于盈余管理的涵义,会计理论界是众说纷纭.国际会计界对此有两个权威性的定义:一个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个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相似文献   

9.
论盈余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自身利益或(和)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结合理论界对该问题的探讨和笔的理解,笔认为:1盈余管理的主体划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用的披露由他们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谥 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3.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4,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最大化主体自身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应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避免被特别处  相似文献   

11.
马芳 《西部财会》2010,(2):39-42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等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往往是在准则规定不明确或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在执行会计准则时应考虑兼顾会计政策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尽可能减少会计的不确定性,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正>一、盈余管理的概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美国会计学家雪普,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加拿大会计学家司可脱教授,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经营者在一系列的可选会计政策中,选择那些使自身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利用会计准则的弹性空间(例如会计判断、会计估计等)以及信息不对称优势,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修正会计盈余信息的行为。盈余管理行为由来已久,对于企业而言,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可以通过利润平滑手段避免资本市场波动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等),也可能由于盈余管理的存在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导致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进而造成重大损失。经验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大都被过分的开发运用,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盈余管理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称为盈余管理,作者所指的盈余管理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盈余或者说利润的控制。而另一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183;雪珀的盈余管理概念是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控制,此定义是建立在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5.
秦川 《重庆财会》2002,(4):26-26
盈余管理,又称利润管理,按照著名会计学者Willom.R.Scott的定义,是指在一般公认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  相似文献   

16.
企业盈余管理的重新审视——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享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政策的一种行为。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动因出发,结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审视了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的会计行为与非会计行为,分析了新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及可利用的操纵空间,以期为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认识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会计控制权是指控制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获得的能够对会计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权力。会计控制权可分为会计规则制定权和会计监督权。而会计规则制定权又可划分为一般通用会计规则制定权和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会计监督权可划分为政府的会计监督权和企业的会计监督权。  相似文献   

18.
会计控制权是指控制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获得的能够对会计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权力。会计控制权可分为会计规则制定权和会计监督权。而会计规则制定权又可划分为一般通用会计规则制定权和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会计监督权可划分为政府的会计监督权和企业的会计监督权。  相似文献   

19.
一、盈余管理的性质 美国会计学者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盈余管理的基本内涵.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Paul M.Hyaly和James M.Wahlen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具有经济后果的,它会直接影响企业各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这使得会计规则的制定过程不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的政治博弈过程。会计规则制定机构本身也是这一博弈活动的参与者,有着自己的效用函数的“经济人”,其效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规则制定上所拥有的垄断性和权威性。因此。会计规则制定机构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必须平衡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害关系,在规则中留下一定的灵活空间,保证各利益集团都能接受博弈的结果,这样企业就拥有了剩余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