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05年,在国际高油价的影响下,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石油产品)比上年下降了5.2%,降为14361万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加快,使得原油净进口量仅增长1.4%,达到11902万吨;进口燃料油和采油大幅减少,汽油和柴油出口增加,成品油净进口量比2004年的2642万吨减少53.9%,降至1746万吨;高价格还抑制了对进口液化石油气的需求,进口量5年来首次下降,由638.61万吨降到614.12万吨。乙烯新装置投产使石脑油进口大增,2005年全年的进口量同比增长5.86倍。石油净进口额比上年增长14%,达到491.97亿美元。展望2006年,建立节能型社会的需要将推动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改革;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使石油消费量的增长比2005年有所加快。预计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增长6%,达到3.33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在2005年暂时降低后,2006年将稍有回升,但可能仍低于2004年的49%。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9年,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石油产品在内的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同比增长8.8%,达到21838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估计达到56%;原油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达到20379万吨,比上年增长13.9%.大规模新增炼油能力投产导致成品油供应增长速度超过需求,进口减少和出口增加使成品油净进口量下降45%,至1192万吨,降至7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柴油净出口量创下267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汽油净出口量也由上年的不到5万吨骤增到490万吨;航空煤油自1992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航煤净出口.新增乙烯能力投产使得石化原料需求大增,10年来中国首次成为石脑油净进口国,净进口量为180万吨.因民用需求增加,液化石油气进口量回升至409万吨,与2007年相当.未来,中国对成品油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在原油进口量继续上升的同时,成品油出口也将继续增加.天然气供应量的增加将使燃料油需求进一步下降,液化石油气需求增长也将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3.
2003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2003年中国石油(原油加成品油)净进口量大幅增长;35.6%,达到创记录的9759万吨。原油和成品油的净进口量分别达到8299万吨和1459万吨。在国际油价高涨和石油进口量大增的双重影响下,石油净进口总额达到2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7%。2003年中国原油加工量增长10.8%,达到2.426亿吨,进口原油占加工量的比例从一年前的52%扩大到58%。在SAES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和石油需求增长超过了所有分析家的预测。2003年包括汽油、煤油和柴油在内的成品油表观需求量(产量加净进口量)的增幅达到9、5%,如果加上润滑油、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增幅则高达12.4%。2003年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已达到约;36%。2003年三季度后期从南方蔓延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电荒”、“油荒”和“煤荒”为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敲响了警钟。预计受经济增长的带动,2004年中国的油品需求依然会强劲增长,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量将减少,石油净进口量将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4.
201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和油品市场供过于求使炼厂加工量增长受限,但市场逐步放开和低油价下的存储需求使原油进口量创纪录地升至3.355亿吨,升幅接近9%.航空煤油、燃料油、柴油和汽油等成品油出口量大增而进口量缩减,使中国24年来首次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柴油净出口量30年来首超汽油,燃料油进口量则降至13年来最低.旺盛的化工原料需求推动进口液化石油气市场继续扩张,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石油气进口国.2016年,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措施可能抵消低油价的影响,中国油品消费增速将维持较低水平,但国家进一步放开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权以及新增储油能力的投用,将促使原油进口量继续上升,成品油出口量可能再创新高;进口液化石油气市场在经过两年的飞速增长后将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5.
2007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1.4%,为过去13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855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49.85%。原油净进口量达到1.594亿吨,同比增长14.8%。2007年,国际成品油市场的高价格刺激了国内油品出口,并使燃料油进口量缩减13.7%,降到2412万吨。2007年秋季的“油荒”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不惜亏本大量进口柴油和汽油,以解国内市场“燃眉之急”。受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国内炼厂增产和液化天然气等替代燃料发展的影响,2007年中国液化石油气净进口量继续下降,降幅达28.6%,由上年的521万吨降到572万吨,进口量萎缩到10年前的水平。预计2008年中国GDP增长可能仍高迭10%或更高,油品需求保持旺盛增长,石油净进口量预计达2亿吨左右。国际油价空前高涨和国内通货膨胀风险可能继续阻碍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实行。  相似文献   

6.
2004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04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发电、运输业对燃料的需求激增,使中国石油进口量在国际油价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仍大幅上升。原油进口量突破1.2亿吨,增幅达34.8%;成品油进口量首次超过5700万吨,增幅达34.1%;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创记录的1.437亿吨,加上LPG和其他石油产品的净进口量,石油净进口总量高达1.515亿吨,同比增长45%,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接近50%。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额高达4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56%。由于国内炼厂脱硫能力的限制,来自中东的原油占进口原油的比例有所减少,俄罗斯和非洲石油所占比例增加。2004年,中国从多年的柴油净出口变为净进口,柴油进口量比2005年骤增2.24倍,全年净进口量达到211万吨。燃料油进口量增长28.4%,达3050.9万吨,与此同时,成品油出口量大幅度减少。展望2005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的旺盛势头可能因经济增长放缓而有所减弱,但运输燃料需求的增长仍将强劲,预计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将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7.
1995年中国石油进口恢复增长。原油以及成品油中的燃料油、煤油和石脑油进口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原油进口量达1709.0万吨,比1994年增长38%,比上一个进口高峰1993年多142万吨;原油进口额达到23.5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1.2%。尽管如此,1995年中国仍是原油净出口国。包括汽油、石脑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润滑油脂在内的成品油进口量增长12%,达到1440.3万吨。燃料油进口量达到600.3万吨,超过轻柴油,成为进口量最多的成品油品种。民用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促使航空煤油进口骤增。柴油需求上升而进口没有增加的事实表明国内在调整柴汽比、增产柴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汽油进口量减少到15.8万吨,是1992年以来进口量最低的一年。来自韩国的油品进口量大增,达到259.1万吨,占中国进口油品的份额由1994年的11%增至18%。新加坡油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则从61%减至58%。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2008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达到20067万吨,比上年增长9.5%.进口依存度估计已上升到52%.全年原油净进口量增长9.9%,达到17516万吨;成品油净进口量大幅增长19.4%,增至2184万吨.在成品油中,汽油净出口量只有4万多吨,是自1993年以来最少的一年;而柴油净进口量较上年猛增484%,达到562万吨,创15年来的纪录;燃料油净进口量减少到1436万吨,为近8年以来的最低.由于天然气和国内炼厂液化石油气挤占市场,液化石油气进口量继续下降,降幅为36%,进口量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60万吨,进口量所占市场份额降至9%.预计2009年下半年中国成品油需求会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而恢复增长,2009年全年成品油需求量比2008年略有上升.石油进口依存度上升的长期势头仍将保持.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田春荣 《国际石油经济》2011,19(3):15-25,104,105
2010年,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LPG)和其他石油产品在内的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跃升16.2%,达到创纪录的25367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约为60%,其中原油净进口量为23627万吨,占石油总净进口量的比例由上年的91%升至93%。成品油需求旺盛和新增炼油能力投产使中国原油加工量增加5000万吨,至4.2亿吨,其中56%为进口原油。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为应对柴油需求骤增而大量进口,但全年柴油净出口量仍达到287万吨的历史高点。汽油净出口量升至517万吨的5年来最高水平。新增乙烯装置投产使国内石脑油净进口量增至204万吨,增幅为13.6%。燃料油净进口在2009年增加之后,2010年下降至1312万吨。液化石油气进口因价格高涨和国内供应增多而萎缩21.9%,至319.62万吨。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减弱至9.5%,油品需求增长也将略低于2010年;国内油品市场供需大致平衡,油品出口量可能少于上年,原油进口量将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10.
田春荣 《国际石油经济》2012,20(3):56-66,111,112
2011年,中国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LPG)和其他产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为27286万吨,增长达7.6%.国内石油消费量在2010年大幅跃升12.7%之后,2011年增长5.5%,达到45625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由2010年的58.7%提高到59.8%.进口原油占加工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55.6%提高到56.4%.汽柴油出口减少和燃料油进口增多使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1481万吨,比2010年增长48.1%,达到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柴油再次呈现净进口.在炼厂气供应增加和天然气消费猛增的冲击下,液化石油气净进口量继续下降1.8%,至224万吨.包括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在内的天然气进口量增幅高达89%.2012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使油品需求增长进一步减弱,加工量增加将使油品供应增长与需求保持同步,对进口原油的需求将继续上升.在进口量继续大幅上升的同时,国内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由2011年的21.2%升至28%左右.  相似文献   

11.
解析"油荒"     
2003年三季度末和四季度,全国大范围内出现“油荒”。分析表明,石油需求增长强劲是造成油品资源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SARS疫情造成了成品油供求在时间上的错位;原油供应脱节造成成品油产量难以大幅度提高;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缺陷,价格杠杆难以调节市场供求;国家打击油品走私等取得成效,投机商变换方式使市场“雪上加霜”。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重化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及电力供应不足又是拉动石油需求加快增长的两大主要原因。鉴于石油需求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经济质量密切相关,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结构有向高耗能和高耗油领域倾斜的趋势,电力等能源也依然会呈现供应偏紧的状况。为此建议:在国际市场油源充足的情况下,鼓励资源进口,适度保护国内石油资源,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机制,以避免“油荒”的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12.
从2002年开始,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2005年初,国际权威机构曾纷纷预言原油价格将从2004年WTI每桶41美元,布伦特每桶38美元的平均价位回落。然而,3月18日,6月27日和8月30日WTI期货价格分刚突破每桶56美元、61美元和70美元的心理大芙.不断攀升的油价再次使预测黯然失色.人们不禁感叹:世界已经进入了高油价时代!  相似文献   

13.
黄佳音 《国际石油经济》2011,19(12):1-7,102
2011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东北非局势持续动荡,大国博弈深入展开;全年国际油价高位振荡,WTI与布伦特的价差大幅拉开。中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成品油需求增速随之放缓,成品油市场化改革有所突破。展望2012年,不确定因素纷繁复杂,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乃至国际国内石油市场的发展方向耐人琢磨。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和《国际石油经济》编辑部举办的"2012年石油市场形势研讨会"于2011年12月20-21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召开。会议分为"世界经济与主要经济体复苏前景"、"中东北非政局动荡趋势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前景及价格走势预测"及"中国油品市场分析与政策前瞻"四个专题,邀请16位各领域的资深专家,从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与来自政府机构、国内外石油公司以及研究机构等约110位代表展开了精彩而深入的研讨。以下分国际篇和国内篇介绍专家们的主要观点,与本刊读者分享他们的智慧思想。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统一”润滑油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黄金时段投标6000多万元.开始其大众化品牌建设之旅。  相似文献   

15.
世界石油市场:群雄逐鹿正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被誉为“黑金”,象征着金钱、权力,甚至霸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在纷扰的世界石油市场格局中,人们正在目睹着一场“群雄逐鹿”的壮烈景观。一方面,异军突起的俄罗斯,在扩大石油生产和出口,争夺里海石油管道以及打击潘基西峡谷的车臣残余分子的一系列行动中都显露出其意欲加强对石油市场控制力所做出的努力;而随着“石油武器”时代的一去不复返,随着美沙联盟关系和美俄关系的微妙变化,世界头号石油生产大国沙特阿拉伯拉动世界石油供应的神经也再度被有力地牵动。另一方面,积极营造石油买方市场,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形成至少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为美国的全球石油战略部署之一。美国能源部2003年将对非洲石油业投资100亿美元的计划,以及绕过俄罗斯和伊朗、从里海延伸至地中海的马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的铺设,都成为美国寻求多元化供应渠道的具体反映。走到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我们试图把这多变的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看个清楚。  相似文献   

16.
国产润滑油如何面对蜂拥而来的外国品牌,而且几乎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石油公司,都将润滑油作为其最具品牌效应的主力产品。2005年.国内润滑油生产企业要争夺市场。还得依靠质量优势疾步前行。  相似文献   

17.
因石油制品巨大,亚太地区每年要花费巨额外汇购买石油。研究表明,亚太地区的石油进口价格明显高于欧美的石油进口价格,1990-1999年亚太地区从中东进口原油的价格平构比欧美进口油高出1-1.5美元/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中东产油国出口到不同地区的原油采用的参考油和价格调整因素即升贴水不同。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条件下,亚洲国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石油贸易方式组合,寻找多种油原,加强与石油供应商对话以确定合理的石油价格定价机制,加强亚太地区石油进口国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风险等措施,来减少石油进口中的不必要损失。  相似文献   

18.
影响全球石油贸易的七大运输"咽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全球每天有超过3500万桶(约500万吨)的石油通过狭窄的海上运输通道和输油管线运往世界各地.这些海上运输通道和管线可谓国际石油贸易的"咽喉",因为它们随时有可能因突发事件而遭受封锁或被迫关闭.  相似文献   

19.
“零缺陷”管理哲学.作为国际上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是由美国质量大师菲利浦.克劳士比创立的。它的宗旨是让组织创建一种具有深厚底蕴的质量文化.通过人的心智的改变创造最高、最稳定的质量.其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它的四项基本原则上:质量的定义是“符合要求”。符合顾客、标准、图纸、技术规范的要求: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质量的准则是“零缺陷”、“一次做对”;衡量质量的方法是“不符合要求的代价”。  相似文献   

20.
石油峰值是高油价的“幕后推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际油价一路狂飙,美元眨值、地缘政治以及投机等被认为是高油价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元贬值只能解释油价飙升水平的三分之一,地缘政治和金融投机因素只是高油价的助推因素,OPEC增产态度刺激油价进一步上涨,它们都不是油价持续走高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全球石油峰值的即将到来是油价飙升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依据如下:1)世界石油产量已经进入平台期;2)非OPEC石油产量已经达到或接近峰值;3)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在较长时期内是刚性的。目前高油价的“幕后推手”是石油峰值这一客观规律而并非石油峰值研究。高油价只是石油峰值的表现之一,世人必须正视石油峰值问题并积极采取对策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