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金融危机已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国央行不断降息.随着短期利率接近零,美、日、英等主要国家的央行转而求助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通过购买长期国债等方式向经济注入巨量的流动性.全球大规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此,在对量化宽松政策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当前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球经济危机袭来,各国在推出巨额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其央行也采取了激进的政策措施,实施了降息甚至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美联储等还采取了购买长期国债的非常规手段.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中货币政策选择人的困局,指出货币政策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流动性和稳定金融体系,并可以通过量化宽松、征收持有货币税等操作改变投资者预期、降低长期利率甚至突破零利率的限制,从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最后,本文分析了制约货币政策手段生效的因素,得出其对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3.
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刺激经济复苏、降低失业水平和抑制通货紧缩,但美国经济的运行却说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效.研究显示,美国存在显著的流动性陷阱,严重影响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于流动性陷阱仍然存在,所以2012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推出的时间上无期限、规模上无上限的加强版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必然难以扭转美国高失业和通货紧缩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09年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对外宣布重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同时,将在未来的8个月内共购买多达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这是美国为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继09年3月美联储采取诸如1.7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后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手段.美国这一经济政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文章就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和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若干相对应的政策与建议,以期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09年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对外宣布重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同时,将在未来的8个月内共购买多达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这是美国为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继09年3月美联储采取诸如1.7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后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手段。美国这一经济政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文章就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和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若干相对应的政策与建议,以期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刺激经济复苏、降低失业水平和抑制通货紧缩,但美国经济的运行却说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效。研究显示,美国存在显著的流动性陷阱,严重影响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于流动性陷阱仍然存在,所以2 0 1 2年1 2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推出的时间上无期限、规模上无上限的加强版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必然难以扭转美国高失业和通货紧缩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造成较大的负面效果。本文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涵义入手,在着重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所应采取的应对之策,力争减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正式启动。其主要内容为在维持0-0.25%利率水平条件下,从当日起至2011年6月份前,每月购买7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总购买量为6000亿美元。此举意在降低长期利率,提高通胀预期,降低失业率,促进美国经济尽快复苏。本文主要分析QE2对美国的作用和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对冲流动性角度分析中国应对量化宽松政策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两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推动经济复苏,其规模巨大和持续时间都属少见。有鉴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背景以及传导机制,随后,本文根据政策传导效果和市场表现分析指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但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刺激作用有限,且给美联储及其他各国央行的政策操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但是发达国家并没有很快走出衰退,其货币政策当局即将开展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随即调整了货币政策。本文将通过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以及人民银行此次加息,来阐述通货膨胀预期不断上升的情况对各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人民币的国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风险剧增,由此,我国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目标下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应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元流动性的泛滥,我国连续上调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套汇、套利等投机交易下的短期资本流动风险加剧,增加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对此,本文提出了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2012年9月份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以及日本银行(中央银行)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其间日本银行在9月19日、10月30日和12月20日,四个月内连续三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这在日本历史上实属罕见。日本银行是在2001年初最早使用这一非传统金融政策的中央银行,中国与日本经贸往来密切,日本银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必将对我国经济和金融政策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何直面和应对,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乏力。为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稳定汇率以及实现预期通货膨胀水平等目标,部分央行开始实行负利率政策。负利率突破了传统货币政策的零利率下限,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负利率政策为主题,对负利率的概念界定、形成原因、调控对象与方式、传导过程、影响与效果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研究发现,除了防止货币升值外,负利率政策并不是恢复经济增长以及实现目标通货膨胀水平的“良药”。鉴于实施负利率政策的经济体仍较少,而数字货币方兴未艾,未来应围绕负利率政策的实证检验和负利率政策在数字货币环境下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陷阱与利率调节——货币政策对投资、产出、就业无效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利率期限结构分析1997年底出现通货紧缩以后的以利率调节为表征的货币政策效果,可以得出中国没有出现“流动性陷阱”的结论。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利率连续下调等货币政策操作对投资、产出、就业的积极效应,否定在通货紧缩期间货币政策弱效或者无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条件与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几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利用是否有效,取决于市场失衡的程度与开放的程度以及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机遇。目前我国新兴市场资金流动与各市场间的联系主要受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作用的引导,而不是利率传导。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机遇并非仅发生在商品市场,更发生在资本市场,汇率传导机制的作用虽然影响了出口,但是目前却更有利于资本输出下的海外收购与兼并,从而降低了通货膨胀传递下商品市场的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17.
内外部均衡目标下的汇率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汇率升值有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观点提出质疑。本文指出以双顺差为特征的国际收支失衡是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外部失衡状况难以通过汇率调整得到纠正。汇率升值短期内可能会使外汇流入增加,此外,如果在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升值态势的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可能会陷入流动性陷阱。因此,应合理把握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频率和幅度,为国内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缓冲时间。 相似文献
18.
在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中,"利率走廊"(Interest Rate Corridor)正逐渐取代公开市场操作的位置,从而在稳定货币市场利率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简单透明,有利于正确引导公众预期,并具有更好的调控效果.因此,我国也有必要考虑采用利率走廊调控模式以调控市场利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