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稳定是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好高校网络舆情安全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网络舆情事件事发突然,诱发因素和种类复杂多样,对高校以及社会都可能造成严重的舆论影响。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置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对于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舆情成为校园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舆情内容丰富、舆情主体素质高、舆情形式轻幽默等特点;针对其特点,从进行议题设置、培养意见领袖、搭建互动平台、提高网络素养等方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有利于保障校园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新内容。对贵州省六所高校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混乱、心理扭曲、价值追求功利化、道德沉沦、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而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归咎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高校德育和管理欠完善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原因。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对于加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表达情绪、传播信息的最佳场所,同时网络也成了舆情发生的集散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关系到高校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稳定。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各个高校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王栋 《改革与开放》2013,(15):68-69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微博、论坛已成为大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高校网络舆情日渐凸显的影响力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秦皇岛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从多个角度系统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舆情领袖"和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微博、论坛已成为大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高校网络舆情日渐凸显的影响力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秦皇岛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从多个角度系统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舆情领袖”和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制度建设,完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建设是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郭长伟 《理论观察》2023,(10):30-34
当下,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越发成为人们表达观点、交流信息以及参与社会讨论的主要场域。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群体熟知各种网络话语,擅长运用网络话语在虚拟社交现实中交流、互动和发表观点。尤其随着大学生话语权利意识的觉醒,他们更加喜欢运用网络话语与他人沟通交流,释放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情感。网络为大学生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间,网络话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然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话语娱乐化、圈层化,以及来源渠道复杂、价值选择多元等特点,网络话语也面临失真、误导和恶意攻击的风险,这势必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多挑战,并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数字时代的挑战及当前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表达正确、负责任的网络话语,端正学生对网络言论的负责态度,并规范网络行为,增强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基于此,需突出教师作用,通过加强教师引导,强化网络话语行为的引领和示范;优化教育内容,强化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教育;强化教育监管,建立评估指标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9.
潘冬梅 《理论观察》2012,(5):196-197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信息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对高校中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舆情是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但是网络舆情中也存在很多消极、负面以及失真的内容,并且传播范围广而快速,这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高校加强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则尝试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基本特点、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具体引导对策三方面内容进行简要地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和其他新媒体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围绕高校教育领域热点事件形成的舆情传播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教育领域网络舆情的传播对社会稳定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工作实际,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舆情的影响因素,而后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舆情的监测、预警、干预和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联系的畅通性,大学生的思想变化频率加快,对各种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但由于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尚未完善,加上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涌入,容易使大学生对各类舆情的判断缺乏客观性及理性,特别在高校内部,舆情引导做不好,很容易演化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导,进而把控大学生思想动态,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研究建立了大学生舆情变化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通过分析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舆情引导提供了相关对策,研究结果对如何更好的开展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互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人们对各类社会事件进行讨论交流,由此而生的网络舆情因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和强互动性成为社会舆情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的自由发展逐渐升级,引发群体事件的产生,网络舆情是群体事件的导火索,它会有助于群体事件的解决,同时也会成为解决群体事件的绊脚石,造成不良后果。文章对事件发生起因、发展、消退整个过程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使他们具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了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行为、原因以及心理倾向。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网络消费是看中商品丰富性、方便度。大多数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是理性的,高校应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4.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围绕某些事件的发生和变化所产生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扮演着学生网络空间知心人、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者、学生网络素养培养师等角色,并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技能、贴近学生及时回应学生诉求、积极构建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尚彦镔 《魅力中国》2013,(11):324-324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能否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已成为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一、网络舆情的成因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事件,它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导火索,其性质往往决定着网上舆论的热度和影响力。2.社会心理,丰十会公众的不同心理趋向决定着同样一个事件可能引发的舆论强度,如当前社会中“仇富、仇官、仇警”等情绪较突出,一旦发生相关事件,就更容易引发网络关注。3.重点网站,其如果集中、突出报道某个事件,便会在极短时间内形成网上热点,对于形成主流舆论具有重要作用。4.传统媒体,相较于网络,它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所以,传统媒体是否及时介入,介入后的报道力度或者言论倾向如何,对网络舆论走向具有重要影响。5.政府应对,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对措施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向,部分网络事件之所以会引发负面炒作,甚至从网上走到网下,与地方政府应对措施不当有着紧密关系。6.意见群体,以资深网民为主体的网上意见群体,是影响网上舆论热度或走向的重要因素,许多“意见领袖”的博客、论坛等对网络舆论的走向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7.网民参与,网民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网民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网络舆论的生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同媒介各层面的集合,使得媒介融合成为时代潮流。作为舆情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是社会热点反映最为积极活跃的群体,时常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媒介融合的发展为其舆情的表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平台和开放的环境。但由于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情绪容易波动,信息辨别力低等,使得其在媒介融合这一开放的环境下无法很好的应对舆情。因此,大学生应如何对待舆情研究至关重要。在深入了解了媒介融合、舆情素养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今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大学生在舆情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主体、客体、空间建设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及内容,高校应注重改善管理工作,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预警机制、引导干预机制和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何为新媒体、网络舆情的含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的对象三个方面出发,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做出了较完善的说明;接着分析西藏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呈现出的特点,并指出其对西藏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引导西藏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2015-2016年若干例典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回应时间、方式、内容、舆情峰值、回落节点、回应评估等要素,探究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规律,并从舆论引导主动权掌控、危机视角下的角色反转、心理视阈下的网民认同、语言选择上的严谨准确等四个方面提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硬、政策理论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网络操作技术熟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培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而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队伍在高校舆情引导和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