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山川风景秀丽,适合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现已成为第三产业支柱产业,年产值突破4千亿。但随着各类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生态旅游成为行业主旋律。然而,很多景区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服务管理现状并不理想,生态意识缺失,管理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旅游体验,不利于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生态旅游服务现状,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本文将针对生态旅游服务管理现状与对策展开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淑云 《当代旅游》2013,(10):15-16
在经济迅速的发展前提下,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体验过程的重要消费方式之一。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对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粗放型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旅游模式应运而生,从本质上将这是一场对环境与旅游和谐发展的探讨。本文主要是对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我国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高海燕 《西部旅游》2023,(24):39-41
<正>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旅游形式,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上,这一发展模式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但在实际中,生态旅游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探究生态旅游管理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乡村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强势崛起,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本文在梳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包括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指导力度、确立多主体统一分配模式,以及规范乡村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等。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产业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全国的自然保护区都在积极探索开展生态旅游,哪一种发展模式更适合中国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索的三十年实际经验出发,认真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做法、成效及问题,并提出"重新规划大野象谷"、"改变单一门票经济"、"搬迁门景区"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旅游大众化的潮流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河南省的生态旅游在中国生态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取得很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本文首先以生态旅游的概念为切入点阐述了生态旅游的概念演变和真正内涵,然后分析了河南省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已经当前发展现状,并以云台山的景区为例阐述了生态景区的资源概况及解说系统中具体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提出了构建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操作行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康养旅游作为集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兴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充分利用景区资源,开发康养旅游产品,是增加景区吸引力、竞争力,实现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对海螺沟景区康养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海螺沟景区康养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海螺沟景区康养旅游产品创新提出策略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休闲时代到来新形势下鹤壁旅游发展可以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主线,以鹤壁市城市旅游、生态旅游、节庆文化旅游,新型城镇、传统古村落旅游为内涵,形成全域、全时段的常态化地方特色旅游。但就鹤壁市现有旅游资源现状,如果按照传统的开发模式发展,在市场竞争中不会有太大的优势,投入产出比较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能甚微。在全域旅游战略思想指导下以乡村休闲旅游为纽带把原来零散的旅游资源及形式串联起来,形成鹤壁市全区域整体旅游发展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从而为鹤壁市的旅游业发展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海洋生态资源为支撑的新型旅游形式。海洋生态旅游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发展,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江门的海洋自然资源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江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期望能够推动江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为其他地区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我国海洋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严武  韦福安 《旅游学刊》2020,35(3):113-126
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作为两种互补的旅游资源,在同一区域存在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区域联动、共赢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采用空间数量关系模型和空间质量关系模型,定量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空间关系,得出两者在空间数量上关系显著,在空间质量上接近良好协调发展的结论,为两者协同发展的研究提供可行基础。并以交通通达度(道路交通情况和交通乘换点)、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酒店、餐饮、娱乐、购物)和参与主体(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机构)为切入点,对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协同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交通道路尤其是动车和高速路与两种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较低,A级旅游景区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优于特色村镇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部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支撑不足,根据两者与交通通达度、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的拟合情况,提出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和优化桂西左江花山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群、桂西北东兰-巴马-凤山旅游资源群、桂东富川-恭城-灌阳旅游资源群和桂中金秀旅游资源群等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通道路、交通乘换点、酒店和餐饮等基础建设。(2)根据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区居民参与和非政府组织机构协助与监督的特色村镇+A级景区旅游发展模式,为广西区域空间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模式,采用聚集分形方法对桂林市旅游景区在1973年、1997年和2007年的空间结构分组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桂林市市区组团和阳朔组团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符合聚集分形模式,其中,市区组团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为从点状发展模式到聚集分形发展模式,阳朔组团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为从面状发展模式到聚集分形发展模式.而兴安组团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不符合聚集分形发展模式,表现出多中心共同发展特征.研究对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指出桂林旅游发展格局现状和规划目标的差异.研究同时发现,采用聚集维数单一指标来研究旅游目的地总体空间结构存在缺陷,与平均半径指标和生命周期方法联合使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刘素芳 《西部旅游》2023,(12):106-108
<正>语言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景区加强语言景观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景区建设水平,同时这也是体现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从语言生态角度探讨生态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建设新路径,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切实有效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是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强调开发与保护并举,分析阐述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要义是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保护。文章研究了绍兴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绍兴旅游业的战略选择,分析了绍兴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绍兴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全域旅游是指对旅游资源、相关产业、政策法规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昂谱分析是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强调资源、市场和产品之间的统一与互动,通过分析资源与市场,使二者与产品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以徐州汉文化景区为研究对象,对景区发展情况结合全域旅游与昂谱分析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剖析汉文化景区存在的问题,旨在找出景区的发展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景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域生态旅游是指将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始终贯穿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旅游发展观念,是生态旅游产业的全覆盖,同时又是资源优化、产业升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重要产业。深圳大鹏新区从2011年12月新区成立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以"三岛一区"的战略布局统揽全局。而从生态角度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则是大鹏新区新常态下科学发展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界定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区、旅游效益评价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生态旅游区旅游效益评价现状,初步尝试构建了生态旅游区旅游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分为主体和修正两部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子系统是主体部分,基础参照系统为修正部分,其作用是对主体部分评价总值进行修正,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在每个子系统的指标选取方面,针对生态旅游的特性和功能,分别从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地社区和旅游者三个角度出发,选取与生态旅游区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并参考国际、国内固有标准和国内、地区的旅游发展实际对各指标予以赋值。  相似文献   

18.
罗浩  冯润 《旅游学刊》2019,(11):116-123
目前,旅游学界对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等概念经济性质的理解较为混乱,存在以下误区:将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混淆,将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混淆,将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混淆,将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混淆。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尝试剖析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经济性质,继而延伸到对若干相关概念的经济性质的界定,试图厘清以上误区。研究结果认为:旅游景区是(景区业)旅游产品的生产单位和生产场所;旅游产品是由旅游吸引物、设施(硬件)、人员(软件)的组合所营造出的一种综合性服务,是景观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的有机组合;旅游资源是原赋的旅游吸引物,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原赋)资源,是旅游业所特有的一种生产要素;旅游吸引物是指一切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可为旅游业利用的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和人造旅游吸引物,后者本质上是资本和/或劳动,而不是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9.
深度旅游作为旅游开发体系中的一种新理论,对于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尤其对于体验性较强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更是提供了策略支持。深度旅游以消费者参与为支撑,为茶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开发了更多可能性。深度旅游的提出可以帮助我国改善文化旅游滞后的问题,整合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各类资源,并为此深入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基于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根据深度旅游理论,为不同地区开发茶文化生态特色旅游提供了策略引导,促进我国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得益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及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国旅游产业已成长为国家支柱产业。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无论是对于区域环境协调和经济发展,还是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都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然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管理问题。本文从当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入手,分析了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