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以金门金湖镇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旅游规划界的热点问题.旅游小镇由于其规划尺度小、当地居民根植性强、规划开发与社区发展关系紧密,因此研究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在小镇空间尺度上,讨论公众参与在旅游规划中的价值和意义,提出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原则,构建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的理论模型,提出规划的框架和具体操作步骤,并以金门金湖镇为例,具体分析规划各阶段居民参与的内容、形式,经由个案阐述操作经验得出决策者、规划者、当地居民和其他相关人员在参与型旅游规划步骤中的角色与功能,以期能为具资源潜力的小镇或较大尺度旅游城市的相关规划模式、政策、法令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运用全域旅游的思想探讨特色小镇发展的进程,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打造小镇特色,从而可持续地促进小镇发展。本文以黄山市为例,通过分析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结合全域旅游的特点,提出了特色小镇发展的四点建议,为旅游型的区域发展特色小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特色小镇建浪潮迭起,国家有关部门于2016年7月1日联合发布有关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出千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充满现代气息的特色小镇。辉南县金川镇全域旅游规划被划分为国家级首批特色小镇,同其他地域一道,造小镇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相信未来两年我国的大地上将会有多个极具特色的小镇应运而生。2016年11月开始,小镇成为中国最火的风口产业,建造特色小  相似文献   

4.
峨眉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是峨眉山市整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下,峨眉山市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国家的政策,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双重优势打造黄湾特色小镇,使旅游发展出现新的特色形象并确定了旅游业成为黄湾小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本文将对黄湾小镇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小镇建设与不同文化之间具有不容忽视的内在联系,对旅游小镇建设与文化内涵进行契合性探索,具有较为鲜明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云南省为例,以"新时代旅游小镇建设与文化内涵契合性探索"为主题展开分析,首先,对新时代旅游小镇建设基本要素进行逐一梳理,其次,重点论述旅游小镇建设与文化内涵契合性的集中体现,最终,提出不断优化旅游小镇建设与文化内涵契合性的有效对策:立足建设规划,深挖文化内涵差异化;依托文化契合,展现旅游小镇综合化;借助文化内涵,彰显旅游小镇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梳理了苏州城镇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土地流转政策,特色小镇建设为农村土地流转增添了新活力,乡村旅游发展对土地流转提出了新要求,苏州土地流转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完善土地流转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7.
特色小镇作为新生事物,是新型城镇化领域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尝试。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培育特色小镇要比发达地区更难。欠发达地区更应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特色,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小镇,作为推进就地城镇化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促进县域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推进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汨罗创建龙舟特色小镇的可行性和独特性,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汨罗龙舟文化、相关产业和特色小镇建设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汨罗具备大力发展龙舟特色小镇的优势条件,政府及相关部门可厘清汨罗龙舟产业和特色小镇融合发展的思路,系统规划龙舟特色小镇长远发展布局。提出对策:以龙舟文化为基因系统规划龙舟特色小镇长远发展布局;提升群众参与龙舟竞渡的积极性;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引入企业管理运营汨罗龙舟特色小镇。  相似文献   

9.
何璐  于世宏 《西部旅游》2023,(15):13-15
<正>特色小镇建设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发展平台,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新形式,在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动能。随着特色小镇建设掀起热潮,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也逐渐显现出来,如在专业技术性领域以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在推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因各方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冲突,最终导致特色小镇建设失败。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康养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特色旅游小镇是一种城乡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提出科学的发展思路。本文在对承德市特色小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归纳和理论提升,提出小镇旅游开发的原则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天宇  高干 《西部旅游》2023,(24):72-74
<正>乡村旅游小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地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要通过强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河南力量。文章以河南省郑州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小镇为例,通过走访调研,提取文化元素、探讨多种发展模式,旨在为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小镇的发展建言献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浙江特色小镇的繁荣兴起,尤其在国家出台系列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特色小镇建设的热潮。长沙市望城区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成功开启"全域旅游、魅力古镇"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本文着重总结提炼望城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经验启示,以期为我国其他地方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研究长城非知名区段的旅游发展路径对弘扬长城精神、传播长城文化和推进长城沿线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长城遗址的规模、分布状况、建筑特点及旅游开发现状与市场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存在长城规模较小且损毁严重、知名度与开发程度较低、与周边景区联动较弱等问题,但具有靠近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据此,文章提出资源评价、保护修缮、旅游策划、规划开发、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建议,为打造具有井陉特色的集休闲与旅游于一体的长城精神与长城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6年,住建、发改委、财政等部门联合发文《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住建部单独发布《做好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五年内年争取培育1000个个性鲜明、活力发展的特色小镇。如何打造健康的特色小镇、制定可持续化的发展规划,就成为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文章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综合分析小镇建设如何适应城乡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案中小镇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如何顺应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的发挥基层实践的积极作用,本文以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贾街建设为例,讨论特色小镇建设做法。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原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首次提出"国家风景道"的概念,随后,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国家等级交通线网为基础,加强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风情小镇、特色村寨、汽车营地、绿道系统等规划建设,完善游憩与交通服务设施,实施国家旅游风景道示范工程,形成品牌化旅游廊道,计划打造川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特色小镇培育计划中文化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并对实现特色小镇建设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布局和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16年9月,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特色小镇的建设给予支持。目前,山东省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旅游+特色产业、旅游+社区参与、旅游+互联网等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全域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特色小镇建设是核心,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直接关系到全域旅游融合的发展和稳定,针对不同旅游内容和旅游形式,要进一步明确特色小镇建设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整改,不断优化传统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效能,引领现代旅游产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就景德镇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城市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规划。总结提出了景德镇陶瓷特色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应以创意文化为传承方向;以城市旅游为发展亮点;以商业街区为转型基础。将景德镇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成具有自身文化底蕴的文化型都市。集旅游发展、文化展览、商业街区为一体的系统城市发展体系。把景德镇浓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打造出景德镇历史文化城市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新的定义与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自浙江省2014年首次提出"特色小镇"并成功运行后,全国掀起了一股特色小镇建设热潮,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进一步推进中国乡村振兴进入地域空间重构和综合价值追求的新阶段。本文着力从文化、产业、区位等特色资源着手分析,探索"产城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以期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的"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