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为基本路径的“两步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制造了同城不同权的公民权利壁垒,导致了虚假城镇化率,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影响了城市活力。从根源上看,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依然嵌入于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利益与制度格局。为此,作者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强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三是强化输入地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切实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权益:五是加快推进户籍、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配套改革,构建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农民市民化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农民市民化不仅是职业身份的(非农化)转变和居住空间的(城市化)转移,更是农民社会文化属性的(市民化)转变过程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构化)重构过程。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将对我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产生积极影响和重大作用。目前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尚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户籍、土地产权等制度环境、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就业政策的歧视、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收入预期以及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因素,都严重影响阻碍着城郊农民市民化进程。因此,各级政府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应加快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创新,以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为重点,扩大征地农民的充分就业;应加快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创新,促进农民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和市民化;应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创新,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快撤村建居和社区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和统一协调处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变迂和农民角色转型;应改革传统的城乡二元治理体制,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环境,加快城市化发展,以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市民化。杭州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郊农民市民化制度的改革创新,率先形成杭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李璐  冯宏良 《黑河学刊》2008,(2):128-129
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在某种程度上,是伴随着农民实现非农化转移,实现身份和职业上的转变,即通过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市民化进程来实现的。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场景下,和谐转移构成了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路径选择。这可以从社会转型的逻辑走向、新型现代性的理论诉求、现存利益分配机制的改革需求、以及“新三农问题”的现实呼唤等方面进行理论解读。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战略,让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跳出农业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当前,在农村积极推广对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是农民市民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杜小峥 《特区经济》2012,(6):107-109
农民市民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为总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改革。重庆市的探索为全国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和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经验。各地在促进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在参考重庆实践的基础上,还需要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城市化的核心是人,是一个“化”传统农民为现代市民的社会变迁过程。这一过程极其“复杂”,不仅要实现农民职业的“非农化”,而且要实现农民居住空间的“城市化”,更重要的,还要实现农民的身份、权利、生活方式等社会角色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一直是农民市民化的“瓶颈”,破解中国城镇化的难题是城乡统筹,但统筹城乡不能只统“土地”而不统“农民”,而是要以公平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如廉价住房、基础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和培训机会。文章认为,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关键,也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关键。重点是要建立劳动力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至今对工业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三农”影响甚大,其危害在牺牲农民利益,限制农业劳动力转移,固化和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的矛盾。要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放在战略位置,实行支持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转移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以进城农民身份转变为主要表现的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等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转移农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对转移农民的特点、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核心问题及伴生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市民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转变,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转型,需要各方面共同长期努力,统筹城乡,稳步有序推进,协调发展。在这一转变进程中,依赖农民自身的内在因素是很难彻底完成农民市民化过程的,需要依靠政府通过必要的制度导入和政策的扶持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忠 《新疆财经》2008,(1):61-64,6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既是一种新的农户融资模式,同时又是一种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它将农户眼前的融资需求与未来的养老保障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对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呼图壁模式"和"四川通江模式"是目前我国两种典型的养老证质押贷款运行模式。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应选择"呼图壁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呼图壁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任宏  冯迎宾 《改革》2004,(5):80-85
农民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农民问题主要指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以及农民进入城市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问题形成的根源——农民的“非自愿”进城和农民的贫困。彻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对策,应以市场化为导向,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永久承包权、物化农民土地使用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盘活农村具有“巨额”潜在价值的土地资产。  相似文献   

13.
曹昆 《特区经济》2012,(8):162-164
本文采用1997~2009年我国27个省、自治区的分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区域经济增长对各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到结论认为:①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农民收入相对较高。长期来看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提高1%,农户人均收入增加6.79%;②各省经济增长对区域农民收入增长的正向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前者对后者的滞后影响效应至少可以持续5年。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及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进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我省各地的特色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具有了初步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特色农业的规模经营模式还未形成、缺乏产业化生产的社会分工、协作等。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勇 《特区经济》2007,(12):180-181
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是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农村人力资本开发问题从制度视角作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吕红梅 《特区经济》2007,226(11):93-95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政府介入市场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干预的范围是不同的,政府职能的强弱和活动范围的大小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万能的市场是不存在的,万能的政府同样也是不存在的;不同的国家有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的国家干预模式,并没有一种万灵的模式可供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沿袭。各国只能通过探索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约因素与政府行为:重庆样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勇  张涛 《改革》2006,(4):54-61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显得非常必要。以重庆市的23个农民合作社为样本,对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环境的考察表明,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受内外部因素制约,政府应在推动该组织的发展中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18.
寇蕾  黄斌  戴林琳 《特区经济》2012,(7):158-161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尽管速度较快,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各地大量涌现,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缺乏统一规划、资源特色不明显、配套服务设施缺乏、经营模式单一等问题突出。区域旅游合作对整合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丰富区域旅游类型、满足都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提升其综合发展水平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本文基于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包括空间发展、运营模式、产品开发、策划营销及支持系统在内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以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冯菊香  郝琦 《特区经济》2006,211(8):264-265
发展西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增加西部农民收入,实现西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西部农业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与东部相比,当前西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表现出数量少、规模小,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层次、水平低,活动范围小等特点。因此,加快发展西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农民利益首位原则,面向市场原则,多样性原则和政府动力原则,选择能人和专业大户带动和政府引导推动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以现有的相关参考文献为依据,首先阐述了乡村居民点的概念以及开发乡村居民点的重要意义。其次,针对西部地区现有的乡村居民点开发模式进行概括,研究发现目前西部地区乡村居民点主要有集约用地模式、重构治理模式和整治分区模式三大开发模式。然后,在综合思考影响居民点开发的因素,对西部地区乡村居民点开发模式做出相应的适宜性评价。最后,从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产业协同和布局渐进几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