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吉 《西部论丛》2005,(7):81-82
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2.
<正>大学生创业是时代的主题。通过两个和尚挑水的故事,从大学生创业的角度考虑,得出四个结论:创业是人生的必选题;创业是年轻人必须冒险下的收获;人要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人的一生中需要完成三种角色的转变。一、故事概述有两个和尚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就这样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  相似文献   

3.
那山那庙     
牛国栋 《走向世界》2012,(15):70-71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  相似文献   

4.
佛缘     
古峰山顶有座寺庙,庙里有个小和尚,法名去盛。 去盛小和尚琢磨最多的事情,是如何成佛。他问师傅,师傅说:“积善成佛。虚空顿悟。”  相似文献   

5.
瑞昌县双港有一座桥,它是1567年由一名和尚砍断自己的手臂,化缘筹措资金建成的。桥头竖着一块纪念碑。  相似文献   

6.
胖和尚与毛道士●胡成胖和尚与毛道师一向志同道合,颇有尘世觅知音,一见亲如故之投机。每遇丧事,两人也互为搭裆,结伴而行。因此,每每哼念超度经时,两人配合默契,一问一应,“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真是好戏。“万绿丝中一点红———”和尚拖着长长的调子,手里敲...  相似文献   

7.
黄成峰 《宁波通讯》2014,(20):74-77
<正>奉化,一座美丽而神秘的城市,位于浙江宁波的东海之滨。这里不仅是"蒋氏故里",是中国化弥勒——布袋和尚出生、出家、弘法、得道、圆寂之地。因此,奉化被称为"弥勒应迹胜地"。弥勒与奉化源远流长,其中玄机耐人寻味。中国化弥勒布袋和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唐末五代时,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这和尚出语无定,常以锡杖荷着布袋,右手提罗汉珠游化四方,见到人便向人乞讨,得来的东西全藏于布袋之内,因此,人们叫他"布袋和尚"。  相似文献   

8.
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功名利禄,还是纯朴亲情?都不是。对共产党员来说,最宝贵的是人格的力量。耒阳市房地产局局长、党组书记郑尧古同志,当年曾被团中央、林业部授予全国“青年植树造林突击手”称号,他靠的就是人格的力量。如今,他虽已年近五旬,但精神矍铄,始终保持高频率、快节奏的工作作风,始终笃行不倦,一往无前。一龙治水则灵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中国一个古老的难题:龙多不治水。郑尧古说,上任伊始,我坚信邓小平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并不一定要分设一个书记、…  相似文献   

9.
关于和尚和水的故事.相信尽人皆知.耳熟能详。不管是一个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还是三个和尚没水吃.都离不开一件事——“挑水”。一个人的时候.自己挑水自己吃.没办法.只好疲于奔命;两个人的时候.虽说是抬水吃.但断不会少了“少水吃”的时候;若是再多一个人.任何两个人抬水第三个人都会闲着.这时问题就来了.谁都想做那个闲人.自然.出现“没水吃”的现象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0.
《浙江工商》2008,(7):30
四个推销员去寺庙推广梳子,有四种不同的结果:一个空手而归:“和尚不要梳子”;第二个推销了十几把梳子,他告诉了和尚,梳子有梳头刮头皮、活血的功能;第三个推销了几百把梳子,他告诉方丈,把梳子放在神龛旁,庙里香客磕头头发乱后,可梳理下发型;第四个推销了几千把梳子,他告诉方丈,外界捐钱物给寺庙,  相似文献   

11.
公元1920年,泰国第七世皇在华欣海滨避暑胜地建了一座行宫,取名为“皆干汪”,意思是“远离烦恼之境”,今天,这句话正适用于这个王国。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这里每个青年男子,在步入成年之前,都至少要到庙里去作7天和尚;泰国更是个旅游胜地,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庙  相似文献   

12.
禅说管理     
还俗和尚 一个小和尚当初要剃度时,信誓旦旦地表示皈依佛祖,念了不到一个月的经,就受不了寂寞,还俗去了。  相似文献   

13.
王肖杰 《走向世界》2010,(10):88-88
前些日子,被称为"极品乞丐"的"犀利哥",以忧郁的眼神、粗犷的胡子、杂乱的头发,还有帅到无敌的风衣,迅速"秒杀"了观众.最近,一个新的名词"光头弟"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成为继"犀利哥"之后的又一个点击热词."光头弟"是指五行山上的和尚,五行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这座山下曾压过大闹天宫的孙猴子.这"光头弟"的出名是因为吃水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效应     
《老区建设》2012,(1):64-64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有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5.
不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们的和尚出去了也能念经。这就值得思考思考了。  相似文献   

16.
一家韩国建筑公司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建造两座大型酒店。一座酒店名叫满月,高达156米,共有35层。另一座名叫里海plus,呈新月的形状。两家酒店在两个相邻的半岛相对而望。这个项目有望替代迪拜的七星级酒店,成为世界酒店中最新奇的建筑。  相似文献   

17.
何绍基妙对     
清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何绍基,博学多才,很有名气。有一次,东岳庙里死了个老和尚,派一名小和尚请何绍基写一副挽联。他当即挥笔写出了上联: 东岳庙死个和尚小和尚一看,很不高兴。心想,哪有这样写对联的呢?何绍基旁若无人,根本不管小和尚脸色如何难看,接着提笔续写出下联:  相似文献   

18.
黎大祥 《发展》2008,(9):155-156
一、西夏碑的发现 清嘉庆九年(1804年),进士出身的中国著名学者,甘肃省武威人张澍,在家养病期间,有一天与朋友同去凉州(今武威)大云寺参观游览,在大殿后院左边无意中发现一座被砖封闭的建筑,不知里面有什么东西,就问寺内和尚。他们都说:不清楚,听说很早以前就是这个样子,谁也不敢打开,否则,将会招来风、雹等灾祸。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不是成都警方‘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人肯定还要继续一路打下去。”成都市一名警察表示.”也许下一步他们就要向贵阳,昆明进军.又将给下面的政府执法带去考验了!” 50余名假和尚行骗行凶多座城市,为何得不到及时的惩处?面对近年来不断“壮大”的假和尚队伍.相关部门为何显得谨小慎微?欲管不能?  相似文献   

20.
原来的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原因是清楚的。就是大锅饭的体制,职责不明确,导致相互推诿扯皮,结果"鸡多不生蛋"。解决的办法也简单,即落实责任制(规定每个和尚每天的挑水任务)。过去正是遵循"明确职责","包干"落实的原则,各项改革势如破竹。但是时至今日,三个和尚又没有水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