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君浩 《北方经济》2004,(10):35-36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资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传统经济,也就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型经济,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很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以至枯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走一条与传统经济不同的道路,我们称之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并未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在我国要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行包括技术、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我国奶业推进循环经济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与运行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资源与环境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加强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它的两大核心.循环经济的基本思想,一是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物质流动,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物质循环,从而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和杜绝环境污染,以最小的生态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相似文献   

5.
徐州钢铁总厂每年都产生出近2万吨的废弃物,即:炉渣、火渣、煤气灰(简称三废).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清运,清运出去后,还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为了落实全国人大提出的"加快废弃物处理产业化,促进废弃物转化为可用资源"的精神,该厂在徐州市有关职能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3年6月组建了徐州钢铁总厂武装部"以劳养武"企业--徐州钢铁总厂新到墙体材料厂.  相似文献   

6.
电子废弃物有着资源性和危害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对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给予正确的政策引导就格外重要。对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产业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电子废弃物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对电子废弃物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区域循环生态经济系统,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生态系,建立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经济链,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区域内企业间实现废弃物与原材料的有机对接,通过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8.
一、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循环经济?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主要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相似文献   

10.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长期性地出现了"超额货币"现象即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存在着反常关系,被国内外的学者称之为"中国之迷".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试图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中国之迷",即经济资源的流动性深化假说.该假说认为正是因为经济资源流动性的不断深化,才使得市场经济产生了阶段性的变化,由此产生的货币化阶段和虚拟经济阶段是"中国之迷"现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在农牧业方面则有所不足.农牧业循环经济既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循环经济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相似文献   

12.
浅议企业的环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 对于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界定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提出:环境责任主要是指"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沃蒂克和科克伦从企业社会契约的角度要求企业把环境问题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担负着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历史任务;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我国的具体实践来看,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14.
对"内蒙古模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05年我在"北方经济"撰文提出并论证"内蒙古模式"这一命题,3年多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也是处于一个敏感的时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我仍然要强调:世界发展看中国,中国发展看内蒙古--"内蒙古模式"的社会意义正在日益突出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本国经济社会的最大发展.为了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把经济增长放在首要的位置成为各国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经济增长,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点.而把技术创新放到一个区域中研究并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也相应成为当今理论界的一个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人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视角下包装废弃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包装业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包装在保护产品、方便流通和促进销售的同时,其生产和废弃物给社会带来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城乡每年生产的垃圾有4亿吨,生活垃圾的30%是包装废弃物,而且每年都在递增.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龙头城市,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而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经济、资源、环境,三者息息相关,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来推动武汉城市圈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要点是以生态思维作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设计。使经济活动像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做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变以往末端治理污染为源头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从而产生最大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陕西循环经济的起步与分层推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一种经济,即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中,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我省原材料工业较多,相当一部分属于高耗能、初加工、重污染企业。后备资源不足,部分重要矿产资源接替问题相当突出,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开发利用率低,已开发的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不到40%。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