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决策影响、过分分权、治理机构不健全、集团内部调整以及企业文化的滞后等方面对总部价值侵蚀的影响作用,认为集团总部可以通过组建高效组织结构、协调业务、监控财务、绩效文化等几方面为企业集团带来协同效应,使总部创造的价值大于其管理成本,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价值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2.
陕西淳化县泥河沟流域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传统农业造成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严重浪费与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人们迫切寻找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便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淳化县泥河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经验和成绩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植草沟技术是欧美国家针对暴雨径流造成的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研究得到的一种成果,该技术出发点是解决城市面源污染,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技术.植草沟不仅有治理污染的功能,本身也具有景观性,可以带给人特定的景观视觉感受.随着人们对生态和景现的日益重视,该技术在景观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曾接触过从景观视觉角度出发的植草沟设计应用,所以在了解到从生态技术角度出发的植草沟设计应用后,认为两者各有所长并且有相互结合应用的可能,这里做一个探讨,希望能够从理论的角度结合实践经验探讨一下既有生态功能又满足视觉感受需求的完善的植草沟技术应用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植草沟技术是欧美国家针对暴雨径流造成的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研究得到的一种成果,该技术出发点是解决城市面源污染,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技术.植草沟不仅有治理污染的功能,本身也具有景观性,可以带给人特定的景观视觉感受.随着人们对生态和景观的日益重视,该技术在景观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曾接触过从景观视觉角度出发的植草沟设计应用,所以在了解到从生态技术角度出发的植草沟设计应用后,认为两者各有所长并且有相互结合应用的可能,这里做一个探讨,希望能够从理论的角度结合实践经验探讨一下既有生态功能又满足视觉感受需求的完善的植草沟技术应用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彭美丽 《时代经贸》2010,(16):57-58
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北京西部山区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带,山区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随着山区生态环境的提升,流域治理及资源的挖掘利用,沟域经济登上了山区发展的舞台,山区沟域经济产业的选择攸关山区农民的生活及山区的生态涵养功能,需要紧扣山区的特性,掌握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北京西部山区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带,山区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随着山区生态环境的提升,流域治理及资源的挖掘利用,沟域经济登上了山区发展的舞台,山区沟域经济产业的选择攸关山区农民的生活及山区的生态涵养功能,需要紧扣山区的特性,掌握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7.
上虞市治江围垦区域位于钱塘江河口段南岸,长江口大量泥沙通过涨潮动力,涌入河口段,且该河段江面密切宽阔,利于泥沙沉积,为围垦创造了条件.同时该河段主江道随着潮流方向变迁而不断摆动,长期危害钱塘江两岸一线海塘,危及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钱塘江河口段区域县、市长期通过治江围垦方法,治理江道,增加土地面积,为当地百姓造福.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在深度参与并积极引导国际税收治理体系的重构,其重要前提是理解中国企业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基本现状。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名录,利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利润转移的基本特征和具体渠道。研究发现,相对于在非避税地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在避税天堂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其母公司利润总额显著降低12%—14%,这说明企业在利用避税天堂进行利润转移,从而造成了中国的税基侵蚀。在具体渠道方面,本文发现税基侵蚀在出口企业中更加明显,并且企业在对避税天堂投资后显著降低了相应的出口价格,但并未提高企业的财务费用和负债水平,这可能说明中国企业的利润转移主要是通过"转让定价"而非"资本弱化"的渠道进行。本文结论对中国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参与国际税收治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侵蚀产沙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坡面上土壤水力侵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力学作用过程,它是侵蚀动力(径流)克服侵蚀体与坡面之间的摩阻力双及侵蚀体本身对径流冲刷的抵抗力对侵蚀体进行搬运作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黑土地,并不仅仅因土壤的颜色而得名,而是一个特定的概念。黑土层形成于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以前,其典型特征是有一个厚达七八十厘米甚至1米的肥沃的腐质层,有机质含量通常在3%~10%,最高可达15%。如今,在全世界能称得上黑土区的地方只有三大块:一块是乌克兰大平原;一块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再一块就是我国东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110家中小家族企业为样本企业,采用中位数分类法和协方差方法,检测了家族企业引入外部职业经理后的内部治理模式及企业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以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作为分类的两个维度,根据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强弱,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模式可以分为四类:强契约治理、强关系治理,强契约治理、弱关系治理,弱契约治理、强关系治理,弱契约治理、弱关系治理。在四种内部治理模式中,采用强契约治理、强关系治理的家族企业绩效最高,采用强契约治理、弱关系治理的家族企业绩效次之,采用弱契约治理、强关系治理的家族企业绩效再次之,采用弱契约治理、弱关系治理的家族企业绩效最差。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引用的思路是: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引入多级代理关系,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企业,但这一思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其中,“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尤为突出。其主要成因在于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责、权、利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治理:动因、结构与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汪国银  刘芳 《经济问题》2007,334(6):24-26
产业集群治理决定了集群的竞争力,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目前产业集群理论尚不成熟,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缺乏.首先,由"治理"的概念演绎出"产业集群治理"的概念,并对集群治理的研究动因进行分析;其次,对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的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质量的影响因素、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政府治理过程视角,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可分为协同治理、依法治理、创新治理、高效治理和危机治理五种能力,分别指向了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创新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回应型政府建设.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要充分激发各方参与治理的动力活力;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切实提高行政权力的运行效能;着力打造政府高效治理的服务平台;牢牢把握政府危机治理的主动权;加快培育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5.
市域社会治理和城乡社区治理反映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全面深化,前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舞台,后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引擎,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相补充,可以发展为一种“融治理”来完善中国的社会治理。“融治理”有助于为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促进社区治理创新有序化、高效化。泰州市抓住目标融合、体制机制融合、平台融合、资源融合、能力融合“五融合”推进“融治理”,连通了市域社会治理和城乡社区治理,丰富了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诸范畴关系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产权与财权、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等相近诸范畴关系的研究,厘清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的辩证关系,以促进现代财务治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与科层治理模式和市场治理模式比较,网络治理具有的多元主体平等、协同治理的独特自在性更契合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内在要求。论文首先阐释了农村环境污染网络治理的内涵及框架设计,进而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网络治理面临的价值目标异化、治理主体权力结构失衡、治理层级结构单一和运行机制形式化的困境进行解构。最后从培育合作治理理念、明确治理权责、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网络结构和建设网络化治理机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结构和治理模式影响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绩效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中间变量——治理能力。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利用调查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了网络结构、治理模式、治理能力与治理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构建了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影响路径图。结果表明:网络结构和治理模式对项目治理能力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治理能力对项目治理绩效有直接的、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络结构与治理模式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和国家提出的现阶段的重要发展课题.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对地方政府治理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在探究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基础之上,针对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界定不清晰、治理法律缺失、治理不透明、治理自利性等问题,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地方政府法制化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等建议,从而试图进一步探究如何实现地方政府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治理、善治和比较历史分析方法,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对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比较系统的个案研究。文章着重分析了乡村治理的权威结构、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并且通过考察中国近代以来两次乡村治理改革运动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深入地探讨了两次乡村治理运动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问题。本文指出,中国的乡村治理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和治理主体的精英化,是近代至今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特征。最后,本文还就如何完善目前中国农村的民主治理提出了若干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