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何瑛 《发展》2014,(1):88-8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城市文化是旅游城市品牌的核心。甘肃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原赋性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促进甘肃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盘活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三北  魏梓秋 《开发研究》2005,(2):51-52,55
甘肃有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富矿。如何发掘其文化精华,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同时提高原有产品的文化品位,是甘肃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可以极大提升甘肃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甘肃旅游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郭雨昕 《魅力中国》2010,(32):38-38,2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依托。甘肃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的省份,文化资源是甘肃旅游的主打品牌。甘肃拥有始祖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彩陶文化、宗教文化。纵观这几年的文化旅游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虽有进步,但还是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气候。本文从甘肃文化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这种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具有十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又具备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中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文章在分析甘肃中医文化旅游产业特殊机遇的基础上,提出推动甘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选择,为促进甘肃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亚芳 《发展》2002,(12):52-53
甘肃有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浸润着华夏七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大自然亘古的美秀神韵。千里陇原,处处都是旅游的文化胜地。如何发掘地区的文化精华,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同时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是西部开发、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新兴文化旅游格局将锦上添花。笔者以为现阶段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政策策略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树立旅游文化资源是开放性、发展型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理念甘肃有十分悠久的文明历史,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  相似文献   

6.
安智海 《发展》2013,(3):118-119
本文从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以甘肃为例,对其境内西北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价值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西北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7.
文化旅游是甘肃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甘肃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主题分类,提出基于文化主题的甘肃文化旅游产品的CBA架构体系.CBA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C(Core Layer)、基础层B(Basic Layer)以及延伸层A(Augmented Layer).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构建起甘肃文化旅游的产品体系.本文还提出,在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中要处理好三大关系,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李卓琳 《发展》2003,(6):38-39
说到旅游,人们会想到“铜奔马”,因为它是中国旅游的标志。而甘肃又是“铜奔马”的故乡,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甘肃的强项。事实上,甘肃旅游的排名这些年节节后退,一直在全国最后几位徘徊。是“奔马”的魅力已经消衰,抑或这匹“老马”已经不能承载人们太多的期望?独一无二的敦煌莫高窟、贯穿全境的丝绸之路、中国旅游标志“天马”的故乡……甘肃这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叫得响的“重量级”旅游资源为数不少。以丝路文化、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三国文化、长城文化、民族风情独特的自然风光等为主要内涵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  相似文献   

9.
刘小艳  杨正峰 《发展》2004,(11):10-11
提起甘肃的旅游,人们马上会想到千里戈壁、茫茫沙漠,想到丝绸之路和敦煌.然而,甘肃的旅游资源远不止这些.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古代文化遗迹、当地民俗风情,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被誉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路段.  相似文献   

10.
西安商务旅游及城市国际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燕 《特区经济》2011,(6):162-163
商务旅游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有特色的商务旅游活动,是提升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核心。西安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科教资源以及区位条件所产生优势,构成了其自身发展商务旅游的优势。西安商务旅游城市的定位是一座文化、教育、科技产业发达,古老文化气息浓郁的欧亚大陆桥地带国际商务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1.
马婷婷 《发展》2023,(3):47-52
<正>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甘肃作为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大省,文化旅游是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从时代背景下的政策环境到产业环境,文旅融合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已成为甘肃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建设发展的重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旅游市场迎来了以"文化追寻"为目的的旅游者,毫无疑问,城市文化建设成了现代旅游城市的当务之急.现代旅游城市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植根于城市文化土壤之中,城市文化培养了服务人群, 孕育了旅游资源,塑造了旅游形象,现代旅游城市的未来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立足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城市文化生态化.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多样,文化积淀深厚,但却不为人所熟知。甘肃的主要旅游资源分为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黄河文化、寻根朝觐文化、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七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投资     
《西部大开发》2012,(11):17
川陕甘联手打造蜀汉三国精品文化线路11月19日至21日,川陕甘旅游区域协作第九届年会举行。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旅游局签署了《川陕甘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三省19个协作城市签署了《川陕甘旅游区域合作绵阳宣言》。三省决定整合德阳、绵阳、广元、汉中、天水、陇南等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蜀汉三国精品文  相似文献   

15.
高春菊 《改革与战略》2012,28(4):133-135,158
文章认为,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提炼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物质文化品质和非物质文化品质,使历史文化资源重放异彩,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资本和源泉。文章提出,要树立"名人名牌意识",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挖掘工艺品类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整合文物古迹资源,开发其潜在的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甘肃旅游产业的资源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本法 《开发研究》2005,(4):122-124
甘肃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其发展旅游产业的依据。然而,由于地处内陆,加上宣传不力,许多旅游资源“藏在深闺人未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推进,宣传甘肃旅游资源,让世人进一步了解甘肃,是甘肃经济发展之重要举措。本文认为,甘肃与中国其他省区相比,其旅游产业的资源特色是:底蕴深厚、非常珍贵、差异明显、特别奇趣。  相似文献   

17.
一、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甘肃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特色突出。一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汉代以来,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聚,孕育了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天水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故乡,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相伴而生的伏羲和黄河文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高春菊 《改革与战略》2010,26(2):138-140
衡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从城市建设发展的角度看,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景观转换,使城市化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是当前发展衡水市旅游事业以及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认为,衡水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转换与开发应从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旅游转换与开发、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转换与开发、工艺品类历史文化资源的转换与开发、文物古迹的旅游转换与开发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马锐 《发展》2002,(11):61-62
甘肃省政府“十五计划”中提出:“要从甘肃的实际出发,突出甘肃旅游特色,努力建设旅游大省。”甘肃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拥有属于世界的“敦煌”,这些能否为甘肃带来财富,不仅取决于甘肃旅游业本身,而更取决于甘肃各行各业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形象,树立良好形象的前提就是在实施旅游资源、设施大开发的同时,转变观念,实施全方位的旅游宣传战略。树立整体旅游营销观念发展甘肃旅游业,不只是旅游部门要树立正确的现代营销观念,而是要求全省与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文化娱乐、商业、餐饮、银行、治安、邮政、通讯、教育、城市建设、医院…  相似文献   

20.
对文化旅游城市的开发建设应使之兼具观光型传统旅游目的地和体验型现代旅游目的地的特征,文章以太原为研究对象,探讨提升文化旅游城市综合吸引力的路径和模式。在盘点太原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分析其旅游市场客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区域形象设计,继而通过地区营销组合,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的文化创造有机整合包装起来。使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必将能极大地带动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