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海涛 《活力》2012,(10):234-234
观众总是期待自己观看的新闻节目是记者采取一种专业化的操作方式,从公众的利益和视角出发架构新闻,而不是从记者的个人偏好出发。由于个人对新闻事件的感知是有差异的,以及价值观的不同,纯客观的新闻特别是纯客观的电视新闻是不存在的。因为电视新闻不仅包括文字的记述还包括画面语言的应用,客观报道某一事实显得尤为重要。报道事实的不客观体现在数据的不准确、事件表达的不全面、同期纪录的不完整。  相似文献   

2.
闫姝莹 《活力》2014,(6):124-124
电视现场报道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现场通过话筒或者镜头,采访现场有关人员,解说现场实况,直接交代、播报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是最能发挥电视的特长以及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电视现场报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新闻表现形式,记者可以直接在现场通过画面、语言等手段向观众呈现出来,正因为如此,电视新闻媒体有着比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程世伟  付瑶 《活力》2012,(5):50-50
电视新闻现场访谈是记者在现场报道新闻事实发生发展过程时.用镜头访问当事人、见证人和有关人士。并把现场情景以录播或直播的形式传播出去的一种报道方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现场访谈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形态,被广大新闻从业者采用,也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好评。一、现场访谈的优势1.充分发挥电视的传真和纪实优势。把新闻事件现场情景生动、逼真地展示给观众.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信。首先,现场访谈是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内容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其次,现场访谈具有强烈现场感,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历历在目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如临其境界,如见其人:再次,现场访谈运用了多种电视语言.包括画面、声音、文字、图像、特技等得到了和谐运用。  相似文献   

4.
杨光 《活力》2009,(17)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行的报道.电视新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信息全方位地传递给观众,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那么,如何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时间内准确地传达新闻事实,更好地满足观众对获取信息的要求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电视的声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杨光 《活力》2009,(9):98-98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行的报道。电视新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信息全方位地传递给观众,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那么,如何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时间内准确地传达新闻事实,更好地满足观众对获取信息的要求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电视的声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陈怀旗 《活力》2012,(10):193-193
从事电视新闻的业内人士都知道,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就是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记者直接“出镜头”,当面向观众叙述所见所闻,这就打破了电视新闻过去那种现场画面加解说的传统报道格局,从而开创了电视新闻独特的播报方式。笔者认为,现场报道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7.
李鹏 《活力》2014,(12):87-87
如今,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这一概念受到人们的关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改变以前的新闻节目播放模式,逐渐尝试使节目具有更佳的现场性的新型模式。对于传统的新闻学,大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有如下几种: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可以使人们感兴趣的生活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所进行的一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8.
黄友 《活力》2006,(2):184-184
新闻节目是电视的支柱、脊梁。电视因为有了新闻节目而提高了它的地位和声誉,成为公众获得新闻和各种信息的主要工具,成为人们了解天下大事的主要窗口,了解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电视新闻报道必须增加可视性,用真实而形象的画面来吸引人、教育人、鼓舞人。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受众接收新闻事实的距离,给观众以很强的现场感和时效感,具有很大的传播优势。同时,新闻工作人员要想较好的驾驭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这一优势,就必须注重报道艺术,使得受众和电视新闻报道节目有机融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包括多个层面,除画面选择、截取、切换外,语言编辑也是电视新闻编辑基本功之一,好的语言,是彰显电视特色和增强画面表现力的主要载体和重要补充.优美、鲜明的电视语言,不但会给广大电视受众带来美的体验,同时,也会引发受众深层的思索和无尽的想象,会给受众以画面之外的无限、有特指的空间,是其他各种媒体无法取代的,也是电视新闻语言和声讯新闻语言、平面新闻语言编辑要求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吕玉明 《活力》2010,(4):198-198
电视现场直播是最能发挥、展现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最迅速、最直接的新闻报道与传播方式.也是最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的电视新闻样式。用这种最直接的方式传播信息,达到极高的保真度。观众好像到了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  相似文献   

12.
庄震 《活力》2012,(19):132-132
在电视新闻中,细节是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中最有特点的画面或同期声,它能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思考.电视新闻对细节运用得好,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使新闻人物更丰满、新闻事件更生动,新闻报道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发现和运用好细节画面是电视节目成功的关键. 一、细节的表现形式 电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细节.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往往忘记了内容、情节,甚至标题,然而精彩的细节却能深深地刻印在观众的记忆中,电视细节的作用和魅力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报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它有其独特的构成要素,即事件现场的画面.电视可以通过画面把新闻事件的现场环境和气氛,以及事物的原貌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现场直播的多角度、多视点报道更可以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甚至胜过在现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三贴近"优势,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日益成为观众欢迎的新闻节目.而作为电视新闻的门面,主播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个性魅力也感染并影响着观众的收视.今天,民生新闻主播已经进入了个性化的时代,唯有尽快确定自身风格定位与时俱进才能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瑶 《活力》2012,(13):36-36
一、电视新闻学形成的原由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  相似文献   

16.
电视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类的节目编辑时,记者或编导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编导应充分考虑特技、图像资料、动画等诸多元素参与编辑,使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7.
刘振国 《活力》2014,(13):59-59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述 深度报道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电视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声效果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并以最快最佳的传递形式报道给广大受众。电视深度报道通过系统提供新闻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原因、结果等,就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剖析、揭示其内在本质从而正确引导舆论、解惑排疑。  相似文献   

18.
白雪 《活力》2010,(8):344-344
近年来.电视民生类新闻栏目异军突起,《拉呱》是齐鲁电视台推出的第一档方言民生类新闻栏目,在立意上着重张扬区域文化传统,在内容上,注重贴近百姓生活.在形式上成功打造了一种崭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曲艺式新闻。这是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产物.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报道内容到表现方式上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9.
魏毓 《企业导报》2015,(6):60+54
电视新闻编排,就是依据新闻节目的内容价值以及观众的收看习惯,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新闻传播,具有报到快速、简短明了、范围广泛、主题鲜活等特征。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编排主要以受众为中心,坚持创新思路,在节目创作理念上以及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创新理念。本文将从受众的角度来对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刘莹莹 《活力》2014,(2):85-85
信息传播是媒体的首要职责,能否向公众传达有效信息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各县级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也开始制作电视类新闻深度报道节目,这也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向。虽然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随着社会更加多元化,电视台的新闻深度报道也必须适时的进行改革。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工作,已经成为电视台新闻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