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军 《活力》2011,(1):97-97,102
人物类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近年来在国内电视新闻快速发展的一个节目样式,它适应电视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生动的形式讲述人生的一些特殊经历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这些人物类新闻专题比硬新闻要生动轻松。吸引更多层面的观众。那么这类节目应如何进行选材呢?  相似文献   

2.
齐荣丽 《活力》2010,(6):244-244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不断颠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快速创新.把新闻事实用故事的方式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风靡传媒界。在电视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你不知道如何才能保证一个新节目有收视率时,讲故事可能是一种最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绍敏  杜晓娟 《活力》2010,(9):69-69
我们中国传统的三大节目包括新闻节目、社教节目和文艺节目.大家都知道,新闻的定义很明确,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有广义的新闻和狭义的新闻.而社教节目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以社会教育为主旨.传达科学知识、社会公益、社会道德这样的节目。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除新闻节目和文艺节目之外的其他节目统称为社教节目。可以说,社教节目是个“筐”。  相似文献   

4.
白雪 《活力》2010,(8):344-344
近年来.电视民生类新闻栏目异军突起,《拉呱》是齐鲁电视台推出的第一档方言民生类新闻栏目,在立意上着重张扬区域文化传统,在内容上,注重贴近百姓生活.在形式上成功打造了一种崭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曲艺式新闻。这是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产物.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报道内容到表现方式上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5.
张晓光 《活力》2013,(10):90-90
美国的早间新闻因为它特别的受众定位而别具特色.在美国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是非常重要,同时这一类的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出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倾向.成为近年来整个美国电视新闻节目变化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孙丽萍 《活力》2013,(4):143-143
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外在化为我们所熟知的电台或者是电视台的节目.而节目的内容又决定了节目的形式.比如说我们经常看的新闻题材,有的新闻题材适合做深度性报道。有的则适合做一档评论性质的节目,而有的只是一般性的消息报道,然而这种节目的形式恰恰又决定了我们播音员或者是主持人所运用语言的特点。在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语言方式上就会表现出细微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是在作为有声语言的播音与主持报道中的“大同”下的不同.了解两者语言之间的不同点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两者之间的相同或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莫菲 《活力》2011,(11):213-213
作为一种电视新闻形态。民生新闻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它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以“以民为本”为传播理念,“平民视角”为叙述方式。倡导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示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原生态。受到人们的欢迎。引起了各级各地电视台办民生新闻的热潮。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各个城市民生新闻节目都存在着严重同质化现象,民生新闻在各地方台仍然有着较强的收视地位。但与此同时,其缺陷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琐碎。民生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内容琐碎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韩瑁崴 《活力》2012,(6):166-166
《我在现场》是黑龙江交通广播电台2011年创办的一档新闻性直播节目。节目自开播以来,以新闻播出速度快,和新闻事件发生同步播出.节目时间安排灵活.高度体现龙广提出新闻报道的鲜度、速度、贴近度、深刻度、建设度,打造出了龙广独家声音标识.成为黑龙江交通广播一个重要的品牌节目。  相似文献   

9.
唐明 《活力》2011,(12):202-202
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目前.从省级台到各地方电视台都开办了彰显本土特色的民生类新闻节目。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具有显著的区别。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单连德 《活力》2014,(6):75-75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日常、单调、枯燥乏味的新闻已远远不能电视观众的需求。以真实为核心,借鉴故事的叙述结构,借用电影、电视剧、戏剧创作中的一些手法,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讲好故事,增加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已成为新闻创作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兵 《活力》2009,(8):60-60
作为县级电视台.地方新闻节目可说是自办节目中的重头戏。由于地方新闻反映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与省市级的新闻相比更贴近群众,是很受群众欢迎的。但是长期以来,县级台新闻节目收视率低.群众对节目不满意.其中突出的原因就是县级台新闻节目中会议报道过多过长.经常是十几分钟的新闻全部是会议.而由主要领导主持的会议一个就是七八分钟长,加之表现手法单一枯燥,使观众大倒味口,使这一档本应是最贴近基层、最贴近群众的节目成了群众最不爱看的节目。  相似文献   

12.
杨忆 《活力》2013,(5):50-50
2004年8月.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一档新闻访淡节目——《杨忆视线》。广播访谈节目是以主持人和嘉宾面对面的形式,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讲出人生经历.使听众在主持人与嘉宾的话语交锋中领略到被访者的人格魅力,也获得了超越新闻事件本身的深层意义,从而情感达到共鸣的谈话节目。作为新闻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深感谈话类节目能否吸引观众,其关键是:访谈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相似文献   

13.
汤庆勋 《活力》2011,(3):135-135
所谓“小稿”是相对于重大事件、深度调查、系列报道的“硬题”、“大稿”而言的“软性新闻”.其中包含景物报道、动物趣事、展示展览等。“硬题”、“大题”一般是节目编排的构架支撑,节目运作的根本骨架.而“软题”、“小题”就应该是节目的色彩,调剂节目富有层次的编排。如何让给节目调色的“小稿”出彩呢?下面结合《新闻夜航》播发过的新闻消息,一起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14.
李健宏 《活力》2012,(7):57-57
把新闻内容当做故事来讲.已经成为业界的一种“时尚”.尤其是民生新闻报道的一种新趋势.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这种写作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为当前的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被称作“新闻的故事化”。这种表达方式,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曾经枯燥生硬的“成就报道”变得津津有味.让曾经模式化的事件报道变得个性十足,让千篇一律的新闻旧貌换了新颜.  相似文献   

15.
王刚 《活力》2012,(10):162-162
中国媒体发展已不断成熟,并与受众形成了各式连带关系,受众熟悉的节目样式随着中国式娱乐的发展,有了更新与转变。受众因为对娱乐的需要而对节目“百般挑剔”,新闻娱乐化就是其中的产物。而受众也因为节目形式的转变而进一步学会了辨别,用自身观点影响节目形式的改变,而这些又在侧面影响了中国传媒的发展过程。新闻娱乐化和受众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互补进而得到双赢的机会。新闻娱乐化因受众而愈加多样,受众因新闻娱乐化不断成熟,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也进一步演绎了中国媒介发展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曹宏伟  孟醒 《活力》2010,(10):218-218
作为县级电视台.地方新闻节目可说是自办节目中的重头戏。由于地方新闻反映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比较起省市级的新闻更贴近群众,是很受群众欢迎的。但是长期以来。县级台新闻节目收视率低,群众对节目不满意,其中突出的原因就是县级台新闻节目中会议报道过多过长。经常是十几分钟的新闻全都是会议.而由主要领导主持的会议一个就有七八分钟长。加之表现手法单一枯燥,使观众大倒味口。使这一档本应是最贴近基层,最贴近群众的节目成了群众最不爱看的节目。  相似文献   

17.
李世连 《活力》2011,(6):198-198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同样是“讲”故事.报纸单纯的文字过于冷静。而电视纷繁的画面则让观众更多地被故事之外的东西所吸引,  相似文献   

18.
老玉帅  马颖 《活力》2012,(2):130-130
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各电视台各档新闻节目使尽浑身解数想把新闻做得更好,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的实质是策划的竞争。策划是新闻的灵魂,采编是新闻的骨肉,没有良好的策划.新闻就没有灵,形同行尸走肉。  相似文献   

19.
付俊 《活力》2011,(2):116-116
生动、新鲜的故事人人都爱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人获得知识、接受信息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渠道。讲故事不仅是作家的权利.新闻记者在记录新闻事实时也可以使用它,让自己写出来的新闻故事化。  相似文献   

20.
柴万金  刘瀚博 《活力》2012,(8):156-156
《新闻夜航》是黑龙江电视台创办的一档晚间电视新闻栏目.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就节目本身而言。《新闻夜航》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对观众来说,《新闻夜航》已经承担起了现实关怀的角色。十几年的时间,《新闻夜航》包揽了几乎所有和新闻有关的奖项,很多业内人士在谈到这个节目时.把它称为“新闻夜航”现象。这充分肯定了《新闻夜航》在国内电视新闻领域的领军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