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丹 《活力》2013,(6):80-80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从个体到集体,整个社会都十分关心经济,重视经济。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所以经济新闻在我国的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都占有十分显著的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经济新闻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李春晓 《活力》2010,(20):154-155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因为社会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种优势,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报纸靠读者求生存已经成为现实与必然。面对这个现实与必然,作为《伊春日报》如何去争取更多的读者,从而更加体现出自己的权威性.发挥好自己的指导性.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新闻宣传,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越来越需要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新闻单位作为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部门,更应在新闻道德方面作出表率。为此,要充分认识新闻道德在新闻传播中的调节作用,对新闻工作者的规范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消费     
姜垌羽 《活力》2014,(10):84-84
今天中国的传媒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不仅是新闻的娱乐化,更有包括党报在内的传媒生存危机、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以及传媒内容的低俗化等等。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传媒正面临着这样的复杂语境。一方面是中国加快融入世界体系;网络使知识实现超越时空的极速和无界传播;以高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成为大众的日用品;信息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向着以“电视为中心”的图像化转向。这一切都显示今天的传媒行为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媒介自身的言语行为,而是在全球跨文化、跨文明传播中携带着数字技术的各种权力资本激烈冲突的社会信息交流复合系统。另一方面中国自1992年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社会运行体制到媒体管理机制;从精英文化到大众话语;从国家政府到市民社会。新闻从话语霸权的神坛上一步步走向百姓言说;新闻形态从严肃、端庄日益坠入娱乐、庸俗等等。笔者认为这一切都是市场经济确立以来社会消费日渐繁荣影响的结果。新闻的属性和本质受到了当下社会复杂的消费语境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是新闻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新闻由受众关注的事件报道转为新闻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全面反映,新闻是娱乐,新闻需要策划;另一方面是新闻的形态由传统的文字中心变成图像为中心;新闻结构也由“倒金字塔结构”转化成“故事性写作”,毫无疑问,新的新闻传播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5.
张一诺 《活力》2013,(10):106-10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批评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正日益增强。但是,从新闻理论建设来看.批评报道仍缺乏科学的理论建树:从新闻实践来看,仍存在批评力度和密度偏小、态度方式欠佳的问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王巍 《活力》2012,(6):174-174
深度报道从出现到繁荣.已经历经了70多年,至今已成为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竞争力、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探讨深度报道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和原因,把握深度报道的特征与作用.对于我们掌握好这一“新闻武器”,活跃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小枚 《活力》2011,(6):181-181
所谓策划新闻,是为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是社会效果,而人为地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在传统时代。“独家发现”、“率先刊播”是独家新闻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新闻媒体竞争取胜的重要手段。随着媒体问更加激烈的竞争,想独家拿到新闻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但只要增强新闻敏感性,及时策划,做好策划,就能从同题报道中做出“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8.
谷小娟 《活力》2011,(9):63-63
经济新闻着重报道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社会当中,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关注最多的却是人和事都比较生动的社会新闻,觉得经济新闻干巴巴,一串串的专业术语加上同比、  相似文献   

9.
桑蕾 《活力》2012,(4):58-58
经济建设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经济新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它在电视台新闻节目及报纸中所占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新闻写作工作中,经济报道比较难写,经济新闻常常会写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鸡肋”。写好经济新闻成了当今时代新闻媒体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马庆平 《活力》2013,(6):90-90
当今社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竞争空前激烈,一个新闻事件在发生之后.就能在多个媒体上收听或收看到.如果一个媒体在报道中仅满足人云亦云,就会缺乏竞争力。在报道新闻时加强策划.做好深度报道,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11.
王媛媛  孙琳 《活力》2007,(8):127
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报道环境的分析和预侧,对新闻资源的开发。策划不但能体现媒体的报道思想,而且还能提升报道的深度,提升报纸的社会影响力,体现编辑的思想。为此,我们要在新闻中学会策划,在策划中写好新闻。  相似文献   

12.
钟春霞 《活力》2011,(12):203-203
随着媒体竞争加剧.各媒体间关于同一新闻的报道。由于策划角度、形式、水平不同,从而使报道的角度、深度、效果各有千秋。因此,新闻策划能力高低成为报纸综合实力的体现。一张报纸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善于策划、运作,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新闻策划要深入报道主题突出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康健 《活力》2010,(14):160-160
一、新闻摄影工作者道德修养给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带来的风险 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职责决定了他是公众舆论的代表,他要向社会负责,要遵循社会公德原则.法律法规.要有鲜明的立场,用真诚客观的态度报道新闻.不能为了个人的目的追示所谓的构图美,冲击力或者是为给所在的媒体创造轰动效应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各种类型的假照片。  相似文献   

14.
李志杰 《活力》2005,(5):225-225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尽管这是一种边界不十分清楚、内涵不十分确定的边缘性新闻文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类似于新闻调查和新闻分析,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报道,它是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切入,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而非简单的现象报道。社会经济新闻是以辩证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和“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5.
李颖江 《活力》2011,(3):119-119
近年来.“民生新闻”一词在新闻界十分盛行.各级各类媒体都在创办相应栏目,大力报道民生新闻,大有“无民生新闻不火”之势。  相似文献   

16.
何海波 《活力》2012,(10):158-158
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社会提供大量及时而有价值的信息。报纸会议新闻也不例外,一篇报道中包含的有关事物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越多,信息量越大,吸引人的因素也就越多。艾丰在他的《新闻采访方法论》中给新闻价值的定义是;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带来的新的信息的分量。他确定新的事实、新的信息和普遍兴趣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而新的信息则是这三要素中最核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于永行 《活力》2013,(11):43-43
一、报纸(电视)法制栏目必须将社会性放在首位 法制宣传报道担负着保护人民、打击犯罪、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责任,内容涉及犯罪等社会丑恶现象。揭露假、丑、恶,促进问题的解决是电视(报纸)法制栏目的重要目的,但不是越多越好,不能将电视法制节目做成“案例汇总、罪恶展示”,在“量”上要有限制,要有典型和说服力。此外,还要把握好“度”,报道时,必须考虑社会效果,要从维护大局、维护稳定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普及教育的需要出发。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分析、判断、有取舍,绝不能满足好奇心理而猎奇,更不能将之作为一种单纯的提高电视收视率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刘学文 《活力》2014,(16):51-51
在所有的电视节目中,新闻和新闻评论性节目应该是质的支撑点;而电视画面在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作用,也具有支撑和理性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以画面图像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电视和以言论恩辨为主的评论很难结合在一起。但早在八十年代末,电视工作者就开始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探索和尝试。中央电视台最初在《经济半小时》栏目里.让经济新闻评论粉墨登场.继而有了《社会经纬》和《观察与思考》的摸索和修正,有了《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栏目雏形,终于在1994年4月1日郑重推出《焦点访谈》,后又有了《新闻调查》……地方台节目中,鹤岗电视台最初在《周末一刻》栏目中偶尔制作“经济观察”类的评论性节目,后《周末一刻》演变为《边城方圆》栏目,其中单独开辟了一块五分钟的小栏目《社会写真》用以“聚焦社会热点,评说百姓关心话题”。不到10年的探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逐步在蔚为大观的视觉消费产品中凸现出自己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宋宇 《活力》2013,(12):92-92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载体。在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立足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市民,关注百姓的身边事,让市民看到民生新闻实用、重要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市民对于民生新闻的印象大多是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七杂八、家长里短的琐事等方面。不过,民生本就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两个方面。如何在“小而杂”民生新闻报道中策划采编富有特色的文化报道.也是需要记者强烈的策划意识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20.
刘明 《活力》2010,(10):212-212
客观报道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而平衡报道则是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平衡报道从广义上理解,就是媒体要在报道对象、报道的言论立场等各方面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从而达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平衡性,而这也是避免新闻侵权官司。保护记者合法采访权益的有效办法。正确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运用平衡报道原则也是新闻媒体完善“自我防卫机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