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普度 《质量管理》2009,(8):89-91
最近,“可视化”一词比较流行。所谓可视化,是指把现场不能用眼睛看清的活动情况设法转变成可用眼睛看明白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陈希  尤蕾 《乡镇论坛》2010,(6):12-12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  相似文献   

3.
《住宅与房地产》2012,(2):60-60
可能是出于律师这个职业的习惯吧,我看待任何一家物管公司,跟看待任何一个国家一样,一向秉持三个维度:专业化、合法化和人性化。而且,我也固执地认为,只有经过这三个维度的立体测量,才能既看清目标,又看清差距,同时也看清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马雅 《财会月刊》2010,(5):I0022-I0022
猫头鹰是一种白天休息、夜间捕食的动物。为了在夜间看清目标,猫头鹰炼就了一双“夜视眼”。猫头鹰眼睛的奇特构造使科学家深受启发。于是,他们仿造猫头鹰眼的视觉原理,研制出夜视仪。  相似文献   

5.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对全国5920位企业家的问卷跟踪调查与实证研究分析,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经济政策、改革热点及企业外部环境的认识、评价及建议,让我们走近并看清了企业家眼中的企业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高苒 《活力》2012,(3):54-54
一、在叙事结构上增加事件的故事性 早在1922年,苏联的电影人就提出“电影眼睛”一说,后被称之为“直接电影”,要求在再现现实时要像镜子般直接记录生活。纪录片在创作中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来操作的,用专业术语说.是“对生活原态的一种美学把握”。纪录片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为了维护真实,之前若干“不许”成为许多纪录人不可逾越的游戏规则:不许扮演、  相似文献   

7.
谈谈照镜子     
人的眼睛,能看清周围事物,却很难观察到自己。人最大的盲点是自己。古希腊有句格言:"认识你自己"。中国也有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都说明认识自己的重要和艰难。为了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人们发明了镜子。于是,照镜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洗漱修剪、美容保洁、穿衣打扮等都离不开照镜子。只有通过照镜子,才能看清灰尘污  相似文献   

8.
要看清比特币的发展趋势,必须看清“硬币”的背面。 2013年以来,比特币价格上涨的背后,却是多数人费力挖矿、少数人赚得钵满盆溢的非对称现实,匿名行为和高风险—直伴随着这个“行业”。哪怕有一天暴富梦幻灭,人们究竟给谁当了炮灰?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外管理》2003,(1):78-81
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的老板与经理人不能互相信任?为什么总是相见恨晚,相别如仇?而偏偏他们的合作对于企业运营又缺一不可,于是我们就不能回避这个现实的话题,更不能重复过去的悲剧。为此,我们必须敞开心扉……  相似文献   

10.
■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为什么哈佛大学毕业的人只会竞争而不会合作?这是哈佛大学的错?不是,是学生的错,大学不是教书的地方而是学习的地方。看待学校是如此,看待社会也是一样,社会也是一个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人不学习就会被社会给淘汰。或许会有人问,学习对我们来说实在很痛苦,该怎么办?我说,那就改变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的前提是必须引发兴趣,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时,学习自然就不会是苦差事。例如,为什么我们愿意花两个小时看一部电影,这是因为这一部电影吸引我们、感动我们,所以直到电影落幕之后,我们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当中,甚至会联想…  相似文献   

11.
最近, "可视化"一词比较流行.所谓可视化,是指把现场不能用眼睛看清的活动情况设法转变成可用眼睛看明白的形式. 通过可视化容易凸显出工作中的问题,进而可以营造避免问题发生以及一旦问题发生能立刻解决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杰逊 《英才》2003,(8):38-40
“很多人接任CEO以后都是摩拳擦掌,雄心勃勃。”一位熟悉比尔·福特的主管说,“但是他却捂着眼睛,然后嘴里念叨着‘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现在?…’”  相似文献   

13.
《厂长经理之友》2013,(9):38-40
我敢大胆地断言:口水是蕴合丰富营养的培养土。要不然,为什么《小时代》系列在舆论的口水中票房却成几何曲线般增长?《小时代》系列电影影响力之大,已经影响到消费者对一部“好电影”的定义。电影口碑“极坏”连《人民日报》都发文批判,但只要能卖座就是具有价值。甚至有电影制作人告诉记者:“将来中国电影制作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就是90后。”这一论调自然让主力消费群体70年代、80年代咋舌,同时也开始思考:为什么一部在他们看来毫无可取之处的电影,票房却比他们欣赏的电影可观?这种消费力来自何方?  相似文献   

14.
耿飚之问     
凌河 《河北企业》2013,(3):93-93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问题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些问题则逼人直面、必须回答——比如“钱学森之问”,已经尽人皆知。“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晚年的钱学森.辗转反侧地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当面向温总理提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与肖 《经营者》2013,(6):41-41
像搭积木一样来设计和制造汽车。当时人们不很难看清这个战略空间会产生什么样的商业效果,而如今,“哇”的声音正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钥匙为什么可以打开锁?这个问题就像一加一为何等于二一样平常,很少有人去想为什么,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换角度去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越是平凡的事情中越是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晓敏  游燕 《江苏楼市》2005,(7):22-23
我们盖房子,住房子和拆迁紧密相连,而在国外,是没有拆迁这个概念的。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18.
我读不懂,你的眼睛为什么历尽风霜依旧锐利如剑我读不懂,你的眼睛为什么遭尽曲解依旧坦荡如山你只是微笑,你从不回答我明白了在山乡田野你的眼睛一定为农民流下过悲哀  相似文献   

19.
吴仕逵 《英才》2007,(12):118-119
一朝有一朝的文学,比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电影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后人的显学。世界之大,但没有哪个角落没有被电影表现过;电影只是影像,但没有哪位巨头不受它的影响,卡莉·菲奥瑞娜读的是哲学,但受《碟中谍》中女主角的影响,竟成公司领袖。商业和艺术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在他们的内心却浑然天成,从未有过审美的疲劳。因为电影不是诞生在胶片上的,而是诞生在微妙的心瓣里。  相似文献   

20.
邱纯洁 《乡镇论坛》2011,(16):15-15
村“两委”换届选举之际,往往是信访高发之时。从历次换届期问处理过的信访案件中,笔者作为一名镇党委书记体会到:信访是一个“风向标”、“测温仪”,它能引导我们透过诉求看清民心动向,查找工作漏洞,防范突发事件。把握好信访这个“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村“两委”换届选举会更加透明、顺畅,群众更加信服,村庄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