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术界、监管者和社会公众从反思中认识到,金融危机一方面源于金融监管缺位、金融制度缺失和世界金融体系内在弊端,但更重要的是,金融危  相似文献   

2.
一、全球金融变革的轮廓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对危机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也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在危机冲击和主动改革的推动下,全球金融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正渐成趋势,有的则随着危机淡去而面临  相似文献   

3.
宋怡倩 《发展研究》2010,(10):66-68
2007年初在美国房贷市场爆发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逐步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随后2008年末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体经济也陷入“二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金融危机从而导致了经济危机。后危机时代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是一个值得多方位多角度反思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寻找答案,总结出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从金融运行规律来看本次金融危机和危机后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阐明从金融运行的角度看,本次金融危机是金融运行脱离规律的后果,金融业的发展应遵循金融运行规律。危机后,各个国家以及世界性组织均加强了金融改革,提高监管力度,规范证券化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限制金融自由化,使金融业运行回归本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应遵循金融运行规律,坚持金融为经济服务的的核心,辩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4.
随着次贷危机的节节升级,美国及相关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次金融"海啸"不断进行深入思考。美国政治家、经济学家在反思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脱节,反思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任期内刻意拉长经济繁荣周期的做法。法国总统萨科奇呼吁重建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对经济与贸易全球化作出必要的国际规范。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希望从美国这个最发达金融体系的金融市场动荡中汲取教训,反思自身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金融市场开放战略。  相似文献   

5.
金融结构视角中的金融安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安全是金融体系运行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金融的基本功能得以发挥,同时金融风险处于金融危机的临界值之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经济领域,一个系统的稳定性都与系统结构密切相关。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的金融运行基本处于安全状态,但是新兴市场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金融危机却  相似文献   

6.
孙兆东 《资本市场》2008,(11):38-42
<正>他学术经验丰富;他在经济大萧条与通货紧缩方面堪称大师,被誉为"美国金融危机救市三剑客之一"。危机往往能造就传奇人物。一场起源于美国次级债问题的次贷危机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已经从次贷危机演变成美国金融危机、全球金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从危机中逐步喘定之际,如何反思这场危机、进而相应改进从国际经济治理到微观市场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促使全球经济顺利从危机中复苏,成为全球决策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政策决策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促使研究界和决策者反思经济金融体系中的深层次缺陷与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采取新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从危机中逐步喘定之际,如何反思这场危机、进而相应改进从国际经济治理到微观市场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促使全球经济顺利从危机中复苏,成为全球决策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政策决策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促使研究界和决策者反思经济金融体系中的深层次缺陷与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采取新的政策措施。在这个背景下,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提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迅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阿根廷是美国赞扬的金融自由化典范,银行证券业向外资开放的力度大,但其爆发金融危机造成的破坏也格外严重。本文论述了阿根廷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特别是与金融开放和资本市场自由化的联系,分析了阿根廷吸引跨国银行投资,对于本国金融体系稳定所产生的影响,资本外逃如何给民众存款造成重大损失。本文还论述了中国应如何吸取阿根廷的教训,慎重对待外资收购、兼并和MBO,特别是"入世"后银行证券业的开放,更好维护本国经济金融安全,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10.
金融消费者保护:全球金融监管改革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后危机时代反思金融危机的不堪过往,各国监管当局普遍意识到,只关注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而忽视对消费者利益的切实保护,会破坏金融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加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成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和各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反思和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对新资本主义的构想;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市场与政府平衡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本文最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2.
吉林 《资本市场》2008,(12):21-21
<正>目前我们正面临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反思这次危机可以发现,正是由于金融杠杆过高,衍生品发展过快,严重偏离实体经济。我们应该引以为鉴,进一步发展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金融工具,而私募股权投资正是紧密结合实体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北京具有发展股权投资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作  相似文献   

13.
金融制度变迁的现代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由与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理论对人类社会的祛魅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不仅使自由、平等、个体本位等现代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而且通过经济与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但金融危机与贫富差距等社会负面效应的显现,也迫使人们开始对导致现代金融制度价值目标与现实效果相决裂的深层根源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后危机时代的货币政策选择:金融加速器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加速器理论深刻揭示了危机时期金融动荡和经济下滑两者之间反馈循环的微观机制。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通过对各国中央银行在反危机中实施的超低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在机理以及有效性等进行反思后得知:一方面,货币政策在治理金融危机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极易带来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当金融市场开始恢复或通胀压力显现时,货币政策应进行快速反应,坚持在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协调经济增长、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金融危机理论的最新进展。主张"错在市场"的金融危机理论认为,为降低金融摩擦金融中介出现,金融中介又因而天生具备脆弱性,遇到大的负向外生冲击,金融危机发生。主张"错在政府"的金融危机理论认为,是政府错误的货币政策,使得金融中介信用扩张过度,从而引发金融危机。不同的金融危机模型因此给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总的来看,目前的金融危机理论模型还非常初级。结合中国的国情,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逐渐远去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被很多人指责为"罪魁祸首"的公允价值会计曾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而面临废止的危险,但是最终却保留了下来,并仍将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方向.如今,金融危机虽然渐渐远去,公允价值计量却值得我们好好地反思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金融生态的概念、作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改善优化路径,金融危机下的金融生态建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金融生态建设经验等方面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完善理论研究体系,加强实证研究规范性,强化政府职能研究,重视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生态新问题等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8.
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在使得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揭示出发达国家金融体制的某些缺陷和未来改革趋向.在反思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各国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基础上,从体制、政策等多方面提出了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旨在为拓宽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提供参考,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总离不开客观规律决定的脉络。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始终是金融与经济实践碰撞的核心,同时也是金融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主线。金融与经济矛盾运动的变迁中导致的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使金融不再仅仅是经济的媒介,而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金融的内涵不断丰富的同时,金融的外延也随着经济的金融化不断扩展。其中的特征之一,就是房地产逐步显现出与金融的高度关联性,使房地产金融既成为推动城镇化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成为滋生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房地产金融"就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和经济金融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在使得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遭受重刨的同时,也揭示出发达国家金融体制的某些缺路和未来改革趋向。在反思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各国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基础上,从体制、政策等多方面提出了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旨在为拓宽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提供参考,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