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升文化自信力量、提升课程价值引领以及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多管齐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实践;健全...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情景剧教学法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作用凸显。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性和长效性的改革要求,分析情景剧教学法的优势,直面困境,提出提升路径,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3.
百年党史是一部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历史,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深邃的内容。正是由于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与其内在的精神和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与精神高度契合,所以高校应该将党史学习教育运用多种方式科学融入到思政课程建设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当今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引导大学生们拥有更加坚定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决心。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利用好党史学习教育这个抓手,丰富和创新高校思政课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4.
孝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孝文化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打牢软实力的基础,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良好的代际关系的形成。中华孝文化融入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具体实践有: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增添孝文化内容,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加入孝文化元素,创新方式方法以促进孝文化的深度融入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尤其强调史实教育及其他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此为方向和遵循,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构建思政课“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思政类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和补充,是对必修课的强化和细化,实现路径可以是: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思政类选修课的规划和设置;加强教学攻坚,提升思政类选修课的质量和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思政类选修课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在高校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战场和主渠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聚焦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现实情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梳理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遵循新时代下思政课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习近平关于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深入、全面、系统进行.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课程为例,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专业理论、专业实训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结果表明,融入了思政元素,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格、责任担当、爱国...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着教师上课只使用PPT、照本宣科等问题,课程枯燥、无趣,同时学生对于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认真听课、玩手机,甚至是逃课。因此,将结合习近平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背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学生为本,通过走访调查,了解目前思政课教学的普遍形式,透过学生的视角,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并认真分析,结合高校的自身因素,并利用新媒体的发展,研究思政课有效的教学方式,为高校提供若干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志愿服务拓展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就教的方面而言,避免纸上谈兵,空洞教化,就大学生而言,通过服务社会体验人生,又将抽象的知识理论内化为具体的思想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际创造新链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新平台,为社会的公益文明建设扩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宝贵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增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回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实践的应有之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育人机理上的价值共融性,文章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分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科学的“大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以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品牌》2015,(4)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其育人功能在高职思政课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遭遇到不少尴尬。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思政课之路,是高职思政课教育工作应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课程具有深刻的逻辑意蕴.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落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成为题中之意.因此,我们需要完善思政课劳动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3.
杨继枝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7):216-217
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师等多方面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新的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要与时俱进,需要进行改革。从互联网络的主要特性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就网络环境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与学带来的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资源网站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和技能等方面等,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周芸 《现代商贸工业》2022,(10):134-135
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与手段也应该与新时代的背景相适应.高校思政课是让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中国新时代思维的直观渠道,新时代爱国主义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要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创新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红色文化相融合,深度挖掘和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地方红色基因和中国革命文化传统。同时,也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内容,使思政课更加鲜活,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习总书记曾强调:大学阶段是人生"拔节孕育期",而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在新时代下研究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了解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关于孝感市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热情的调查》问卷,以209名孝感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热情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思政课本身的课程性质,思政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机制,思政课的学习环境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政课带来的实际收益,高校对思政教育管理机制和思政课考核的不合理性等等,都是影响孝感市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热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养分”,使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融合教学方式、营造融合教学氛围等措施,实现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切实提高育人效果,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原有的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教育模式。要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会议精神,就需要在更多的专业课堂上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在知识传授和专业学习中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导游实务》课程本着"要让每节课程发挥育人价值"的原则,构建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以思政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导游实务》专业课为环绕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使思政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国高校部署推广“课程思政”,高校德育被逐渐重视。当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思政元素选择与知识点契合度低、思政案例重复单一、思政融合缺乏柔性等问题。促进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系统性建设,从国家性、政治性、社会性、法治性、文化道德性等5个核心元素挖掘思政教育点,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并分别从对比教学法、评析教学法、课程思政的翻转课堂法、混合式教学法等方面探索教学方法改进,以期促进该学科的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文化,是指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工业文化融入到工科类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工科类高校可以从思政课教学内容、学生实践活动、校园活动以及利用VR虚拟仿真教学4个方面将工业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工业建设的自豪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