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余额宝”、“财付通”为首的高回报率互联网理财产品横空出世,2013年下半年迄今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堪称是“互联网理财”的元年。包括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网易、苏宁等几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自家理财产品,逐鹿中原。  相似文献   

2.
陈倩文 《价值工程》2015,(20):178-180
随着余额宝等基于互联网的理财产品迅速占领投资市场,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思维下金融理财的一大新模式:凡是有留存资金就关联货币基金。本文引入VAR模型对互联网理财产品进行风险分析,以余额宝2013年5月上线至今的万份收益为样本数据,探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性,评估其市场风险。借鉴前期相关研究,GARCH-VAR模型可以很好地刻画收益率序列的波动性,研究发现:目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市场风险仍处可控范围,波动性较小。  相似文献   

3.
吴桐 《财会月刊》2014,(10):I0013-I0013
2013年,互联网成了理财领域的一匹黑马。然而红火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很大的风险。尽管都是互联网公司掏腰包补贴,但互联网理财产品与其他互联网服务有着两大区别,使其蕴含着潜在的威胁。其一,运作不透明。现代金融监管的首要要求就是透明,具体到理财产品,资金投向、收益来源、收益的分配方式都要求透明。  相似文献   

4.
2013年6月,作为新时代互联网理财的代表,“余额宝”横空出世。“余额宝”的出现,可谓对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造成了一定冲击。岁末年初,不少投资者将目光对准了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但这二者究竟孰优孰劣,成了现阶段众多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雪 《价值工程》2021,40(9):41-43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余额宝、零钱通等的诞生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不容小觑.从需求侧视角调查总结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建立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评估模型,针对需求侧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分别对普通投资者、金融理财产品发行者、金融市场监督者提出风险防范相关对策建议,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最近,网上不断出现各种高收益理财产品,余额宝规模达500多亿元后,又有公司推出年收益8%的理财产品,在引发热议后,虽然又澄清不保本不保收益,但8%这个数字着实很有诱惑力。那么,抢购高收益理财产品要注意什么呢?互联网企业纷纷跨界经营在余额宝规模不断扩大之后,许多互联网企业都看好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各个互联网企业都想涉足分享互联网金融这块诱人的蛋糕。今后,投资者可能会看到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理财产品,肯定不乏高收益产品。但是高收益背后能否实现低风险,这就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如何挑选高收益产品《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投资者,挑选高收益产品以下几点需要关注:1.产品是否保本。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理财产品是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主体,了解他们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认识及使用情况、从而将互联网金融进行普及,为大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相似文献   

8.
赵明晓 《价值工程》2015,34(9):231-232
面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异常火爆,专家褒贬不一,传统金融业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营销战略应对金融体系的变化,投资人一边在担心着余额宝的安全性,一边又在不断跟跑着不断变出新花样的理财产品。如何认识互联网理财产品,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利与弊如何,本文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2013年被看做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本年,互联网思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改变了传统金融的格局.本年6月13日,余额宝上线,无缝对接天弘基金的增利宝,短短数月便受到支付宝客户的积极认可,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开始了猛烈地挑战.本文从余额宝的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与传统理财产品的比较,风险特点,监管标准等角度出发,指出了余额宝等网上理财产品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文章结尾处,分析指出,互联网理财产品和传统理财产品之间的激烈竞争,将会推动金融效率的提升,促进网上理财产品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余额宝作为中国互联网理财的典型代表,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互联网理财市场已初具规模,理财产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尤其是互联网理财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性强的特点深受广大中低收入者的喜爱。文章首先综述了互联网理财的发展现状,然后对互联网理财存在的流动性不足、市场利率波动、网络安全等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方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加强网络技术风险防控等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中理财产品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相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而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操作更加简单,收益到位更快捷,不少客户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这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压力巨大,商业银行应对挑战,必须转变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发展方式,加强对策制定。文章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冲击,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发展的优势,并探究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冲击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2.
梁丽平 《现代企业》2020,(2):102-103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逐步渗透至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凭借其信息、成本、效率及用户体验的巨大优势迅速进入爆发期,并逐渐影响着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正式兴起,一年内很多互联网行业的非金融机构快速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并迎来了大爆发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领域主体地位冲击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以来,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以及消费方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逐渐展开与拓展,其监管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文章主要分析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状,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家》2013年第2期特写《巨头的移动互联游戏》最近看到友盟发布的《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盘点&2013年展望》,2013年将新增4亿智能终端。这组数据显然会刺激移动互联网公司,推动竞争加剧升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如火如荼,几大互联网公司都在布局移动终端,抢占市场,不过曾经的互联网巨头,除了腾讯靠异军突起的微信,超越了移动运营商的飞信,其它如百度、淘宝,以及几大门户网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有点后知后觉。  相似文献   

15.
2013年被许多国人称之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随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模式货币基金业务的发展,诸如P2P、众筹、网贷等一系列互联网下的金融实践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然而,若论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当属美国开时代之先河.当下,在我国的所有互联网金融模式几乎都可以在美国找到“样板”,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在美国并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也并未像中国一样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本文通过对美国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的梳理,加以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几点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中国逐渐成形。2013年互联网金融持续升温,阿里金融版图不断扩张、腾讯开启基金战略、京东发力供应链金融,在各家互联网巨头纷纷以一种低调而又迅猛的姿态快速渗透到中国的金融业中,同时传统金融巨头们也不甘示弱,银行"电子商务"上线一周年,工行即将推出"融e购",打造"大电商平台",农行成立"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平安银行则深耕线上供应链金额服务,招行的小企业专属互联网融资服务做的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所受到的冲击也将更加明显。第三方支付平台、P2P借贷平台以及互联网创新理财产品使商业银行流失部分客户群,导致商业银行资金分流,并推动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存、贷及中间业务都受到了冲击。应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自主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应该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优势互补,达到共赢。  相似文献   

18.
1.创新之举有“包装” 互联网理财产品在其运作上确实有不少亲民性,如灵活转换、低门槛等。但其本质上只是把一些货币基金、理财基金进行再包装。其实,不少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创新只是噱头,投资者千万不能被一些宣传上的“包装”弄花了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15年以来赶超"余额宝"的投资热点—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为研究对象,以金银猫"银企众盈"为例,首先了解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品热销的原因,并结合互联网金融市场现存问题对投资者给与相应的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岚 《东南置业》2014,(4):62-63
一款月息45%的理财产品,曾经吸引国内2万多人投资,而最终他们日进斗金的梦想化为乌有。今年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中国互联网金融诈骗最大案件——“金玉恒通”理财诈骗案,涉案金额超过100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