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6,(29):224-225
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市民广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场的使用率和使用者对广场的满意度是广场设计的评价基本标准。本文选取广西南宁金湖广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知识,对广场上的使用者及其活动进行调研,得出广场使用状况,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使用绿地感知维度量表(PSD)对上海彭浦新村地区的居住型口袋公园进行类型细分,划分成7种类型。利用感知恢复量表(PRS),收集不同类型口袋公园中老年使用者的环境复愈性评价,并作对比分析,探究不同感知属性及环境特征的口袋公园对老年使用者在复愈性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彭浦新村地区居住型口袋公园对老年使用者普遍具有复愈价值,其中社会性细分类型的复愈性效果最佳,对复愈性评价影响最大的环境要素依次为座椅、绿化和广场空间。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6,(27):39-41
本文针对成都市"锦江198·LOHAS绿道"的使用情况,研究了其使用特征和使用者满意度。使用特征方面从使用者自身特征和使用情况特征入手,得到了人们在绿道使用中的一般情况。使用者满意度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统计,说明了使用者对此绿道整体满意程度较好,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影响使用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配套设施、服务设施、活动场所、绿化环境、通达性。最后,针对以上分析总结,对绿道工程以后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8,(14):253-256
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使人们重新审视医院景观的健康价值,本文从康复花园的研究视角切入,运用POE分析法从植物配置、基础设施、行为活动三方面对昆明市某医院景观进行现状调研和分析,提出了打造特色园区、合理的基础设施和细节设计、交往空间的营造三点优化策略,旨在增强医院景观的治愈功能,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5,(28):179-180
对现代居住区景观特征的探索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更加有利于创造个性的居住环境。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本文在阐述景观生态学和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住区环境景观的形态构成要素与整体塑造,最后分别从道路景观、庭院景观、广场景观、植物景观、水景景观等方面对城市生态住区环境景观的分类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州城市广场建设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广场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空间 ,反映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和文化内涵。城市广场是一种二维的围合空间和公共性的开放空间。广州城市广场的建设目前存在着概念滥化、人性淡化的问题。为此 ,广州城市休闲广场的设计思路应以人为本 ,突出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7,(13):168-170
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调查对象对地域文化了解程度调查以及对广场设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满意度数据,将数据分析与城市广场构成要素相结合,得出大雁塔北广场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即建筑、色彩、绿化、水景、环境小品、铺地、灯光。以此寻找符合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模式,探讨在地域文化和可识别性的研究基础下未来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遵循的要点原则。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雕塑作为一种景观艺术逐渐开始融入到了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我们将其称为城市雕塑或公共环境雕塑。它以一种立体的空间艺术形式安置干城市的公共场所,装饰和美化着城市的环境,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临沂凤凰广场在城市雕塑的空间环境、视觉审美、人文表现等方面的案例,来浅述城市雕塑在城市规划中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施佳敏 《科技与企业》2014,(11):202-202,205
下沉式广场作为一种沟通地面和地下空间的大型通道,对改善地下空间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下沉式广场本身空间下沉的特性,在实际建造方面与以往会有所不同。现以虹桥西交通广场中下沉式广场部分为例,分析下沉式广场中的绿化施工部分。  相似文献   

10.
城市广场不仅反映了城市广场的建设水平,还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通过对阜宁人民广场景观设计分析,提出了城市广场景观是以人性化,整体性设计、个性特色为原则;是以广场铺地、雕塑,水体、植物为艺术表现手段与媒介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以使用者的活动期望为依据,建构了以最小有效活动区域面积及其内部各功能区域的面积为考核指标,以活动的丰富性指数与丰富性评价得分为验证指标的城市开放空间量化评价模型。并以南京主城区的两个市民广场为例说明了该评价模型的应用过程。考核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角度来说,两个广场在功能上存在不足之处,验证指标的数值也证明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3,(9):100-101
为使得未来的校园公共开放空间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为正确分析使用者对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各组成要素的关注点。以多种调查方法结合的方式,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怡园进行使用后评价抽样调查。建立使用后评价模型,对400份调查样本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获得影响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因子及后期规划设计的首要解决因子,为校园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校园后期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现代的景观建筑学的实践范围几乎涵盖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方方面面,诸如大地生态规划、区域景观规划保护与规划、国土景观资源的调查与保护管理、城市居住区、广场、街道、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4.
张大玉  凡来  刘洋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1):38-44,封3
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将空间句法的模型应用到公共空间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利用视域分析、深度值和整合度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合实地观察法,构建出由三种空间句法模型组成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评价体系.分别对潜在可提升的公共空间、不同人群活动行为特征以及活力和功能未匹配的空间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有待提升的空间,并结合空间使用者的行为需求,总结空间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提升对策,以指导具体的公共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8,(8):1-3
很多实际设计项目在设计中的工作步骤都是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确定设计任务,然后设计方案,完善方案,最后施工,往往项目建成之后设计师就不会再回到基地进行科学客观的使用后评价,导致这种使用者的感受不能适当的反馈给设计师或者甲方,而如果这种设计师完成项目后进行客观的使用后空间评价的习惯可以在设计界普及开来,从而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原有设计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改建,才是对使用者真正的重视和关怀。本文选取沈阳市图书馆广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主观调研者和客观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应用环境行为学知识,对经过设计并正在被使用的公共开放空间进行充分的调研、数据收集及整理和系统的评价,并发现问题,以进一步提出对设计及服务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化视阈下的城市道路景观有三大意义:美学意义、艺术意义、文化意义。提高城市道路景观品质,必须充分考虑"三特"要素,即:道路景观的动视特征、城市文化的特点和民族审美心理特性。提高城市道路景观品质的路径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一要通过人文路径注重从道路使用者的文化视角做好景观设计;二要从技术路径做好符合动视觉生理与心理的道路空间序列设计;三要从学术路径,建立起道路景观批评学。  相似文献   

17.
严寒地区大学校园的公共空间的优化不仅需要保证物理环境舒适度,同时也需要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以北方严寒地区某大学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理环境中日照条件模拟情况为基础选定优质公共空间,通过因子分析法提炼出影响空间使用体验质量的关键因素,引入重要性—绩效分析法,评价公共空间内各项要素的重要性及使用者对其表现绩效的满意度,以日照分析与重要性—绩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现状严寒地区校园公共空间的优化及实施时序提供依据,引导校园公共空间的优化高效有序实施。  相似文献   

18.
对芜湖城市景观形象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城市中主要的景观如公园、广场、步行街、长江大桥等为例,探讨该市景观形象方面的利弊,分析了景观形象应如何与旅游功能相互整合,试图为芜湖及各城市的景观形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使用后评价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研究方法,通过多次观察公园使用者的行为,两次对公园使用者做问卷调查、访谈,对昆明西华公园使用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西华公园主要使用者是小孩和老人;近半数使用者来自公园附近社区,来自不同地区使用者中有明显"距离衰减"现象;使用者在公园的主要活动是游玩、观赏。此次调查可为西华公园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镶嵌艺术是人类追求美的智慧结晶,是一种以硬质材质有色嵌片拼贴图案应用在墙壁立面或地平面上的艺术形式。通常所使用的材料具有与建筑共存的材料特性。因此,镶嵌艺术是一种极富现代活力的城市空间艺术表现形式。镶嵌艺术与城市景观的三大实质要素自然景观、环境设施,建筑物中的建筑实体、环境设施可以有机结合,同时又能与自然景观融合协调,使得城市景观整体空间达到高度整体和谐。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融入镶嵌艺术,传承和超越原有景观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我国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新课题,在发挥艺术的社会审美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运用前景和现实意义。本文对镶嵌艺术的文化媒介和材质媒介作用及镶嵌艺术在我国现代城市景观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研究了镶嵌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现代城市景观中运用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