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煜婷 《经济》2011,(Z1):54-57
2050年的世界能源格局将会如何?来自德国"智库"经济研究所的汉斯-约阿希姆·席辛博士说,这是个"价值百万"的问题。即使是国际能源署(IEA)也只将人类的能源展望预测到2030年。  相似文献   

2.
2050年的世界能源格局将会如何?来自德国"智库"经济研究所的汉斯-约阿希姆·席辛博士说,这是个"价值百万"的问题。即使是国际能源署(IEA)也只将人类的能源展望预测到2030年。  相似文献   

3.
1.中国经济迅猛增长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多年的持续发展,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一直保持在约7000万吨左右。目前中国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总量的40%,约每天60万桶。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据专家估计,我国石油供需缺口2010年为1.2亿吨左右,2020年为2.1亿吨左右,我国对国外石油的依存度将由目前的30%上升到2010年的40%和2020年的50%。  相似文献   

4.
辛华 《经贸实践》2010,(4):49-49
国际能源机构(IEA)近日在伦敦发布了《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最将增加四成,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届时将达1.05亿桶。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以油砂矿、页岩气、煤层气等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已引起世界能源巨头的广泛关注,未来数年将迎来发展新热潮。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产量有望达到千亿立方米。从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看,化石能源大约占世界初级能源消费量的88%,其中石油35%、煤29%、天然气24%。世界经济和工业体系对化石能源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国际能源机构(IEA)分析认为,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有80%依赖进口。对石化企业来说,石油产品不仅是作为能源进行利用,而且很多化工产品都是石油的下游深加工产品,石油供应紧张,对石化企业的危害程度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2000至2030年的“参考”数字:世界能源需求年均增长1.8%;化石燃料占能源总供应量的90%;发电量年增3%;2030年油价约为每桶35欧元;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增2.1%。如果适当的政策能够到位,各项业绩会比“参考”数字好。  相似文献   

8.
张兆响 《经济论坛》2000,(10):11-12
一、世界能源形势和发展趋势 没有能源和原材料,文明也就不会继续存在,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对能源和矿物质需求量持续增长。在过去20年中,世界能源消费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据预测,今后20年仍将维持这一势头,估计年均增长率为2.2%,中国为4.2%。归结起来,世界能源消费将呈现以下趋势。 1.石油时代行将结束。石油能源是有限的,如果对石油的消费仍保持在现有水平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能满足40年的需求。 2.天然气地位不断上升。过去20年,天然气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增长迅速,今后20…  相似文献   

9.
美国促进清洁煤技术应用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是美国最安全的能源保障之一。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统计,美国目前电力生产的50%来自煤炭,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57%,而整个电力需求届时也将会增加39%。美国目前用于发电的煤炭约为10亿吨,相当于每天1000万桶的石油进口量。而美国目前煤炭储量为267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7%,可供美国使用200多年。煤炭对美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5):F0002-F0002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报告中警告,鲜有迹象表明,全球能源发展趋势迫切需要的变革正在进行。而如果不及时改变方向,我们将被葬送在前进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1.
<正>在国际能源署(IEA)今年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中,最令人瞩目的信息也最令人不安。过去10年里,油气行业上游业务投资暴增,但新增资本支出带来的新增全球石油供应量不断缩小。尽管情况不尽如人意,这还是靠创纪录的高油价支撑才得以实现的。对于眼下那些鼓吹全球石油充足新时代已经到来的人而言,这应是当头一棒。根据2013年《世界能源展望》,2012年,全球石油总供应量为每日8710万桶,这个数字较2000年的7520  相似文献   

12.
2003年3月英国政府专门发布了《能源白皮书》,提出在市场框架和政策相互影响下,实现能源多样性的发展战略。届时,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可望达到供应总量的20%。电力的供应核心将呈混合形态,特别是电力资源和开发技术,将影响供应手段、控制和需求管理。  相似文献   

13.
国外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前景 随着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改善环境要求的提高,生物质能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估计,目前世界总能源消费中,14%的能源供应来自生物质能,在发展中国家生物质能约占农村用能的90%;在发达国家,如欧共体国家能源消费中2%到2.5%是由生物质能提供的,一些世界能源组织(IEA)成员国,生物质能在总能耗中所占份额高达15%.  相似文献   

14.
现在,我们面临两个压力:一是化石能源短缺,二是环境污染与气候的变化。这都要求我们发展替代能源。在国际上,光热发电被看作重要的技术途径,并将之视为未来的主力能源。按欧洲能源中心的预测,在2050年,光热发电在能源构成中占20%~30%的比例,而到2100年,这一比例会达到60%~70%。  相似文献   

15.
特别数字     
《环境经济》2012,(7):71-71
英石油年鉴称2011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2.5% 近日.英国石油油集团(BP)发布的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指出,2011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2.5%,接近历史平均值,其中新兴经济体的消费份额保持上升势头。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以2011年能源世界供应中断及需求增长为阿大主题,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约为14115万亿瓦时,其中85%来自化石燃料或核能。初级能源的一个最重要的消费者是电力部门。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预计将增长20%,如无有效的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14%。根据《京都议定书》,欧盟承诺2008年至2012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90年低8%,为此,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要从6%升至12%,并提高能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解决方案不仅仅包括技术手段,还包括改变能源输送和利用的潜在方法。因此,促进能源部门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是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马煜婷 《经济》2011,(1):54-57
2050年的世界能源格局将会如何?来自德国"智库"经济研究所的汉斯-约阿希姆·席辛博士说,这是个"价值百万"的问题.即使是国际能源署(IEA)也只将人类的能源展望预测到2030年. 2010年9月,默克尔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经过近12个小时的磋商后,执政联盟高层在一项着眼于2050年的新能源计划上达成了一致.这一举动无疑向世界表态,面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德国已经在行动.  相似文献   

18.
中印两国是世界新兴的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两国都面临着高度依赖海外油气资源的问题。为了填补能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两国在寻求海外能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的博弈过程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战略互动关系。本文以博弈论为视角分析了中印能源竞购的现状,在前人关于中印在海外油气资源并购及能源战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印在寻求海外能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的博弈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同时对中印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探析,并提出解决中印能源短缺的方案和策略,以此推动中印能源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19.
苗昆 《环境经济》2010,(6):30-31
多项预测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将达到1500万至2000万辆,而汽车的保有量很可能超过2亿辆,中国很可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然而,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需求高涨的今天,这些数字恐怕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忧虑而不是喜悦。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领域消耗的石油,超过了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40%,预计这一比例在2020年可能达到60%以上。能源短缺已成事实,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原油的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据报道,中国剩余原油可采储量只占全球的2%左右,约为州乙吨,  相似文献   

20.
国际能源署(IEA)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①)作为目前全球能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出版物之一,其发布的大量信息与分析报告一直被许多国家视为科学权威,甚至被某些人认为是"能源圣经",我国能源界对其依赖性也极大。本文通过系统分析1993—2011年所有各期《展望》发现:《展望》在世界能源领域确实具有其他同类出版物难以比拟的权威性,但也并非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尽善尽美。更重要的是,IEA作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的能源研究机构,在信息收集、统计、预测、分析、发布等方面,有意无意中包含着OECD国家的利益取向,这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引用、参考这些信息,分析、判断、预测未来全球能源形势时,一定要细加斟酌而绝不能一味盲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