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宏观看板     
2004年中国贸易总额逾万亿美元超日本居世界第三;200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9%;多数中国企业家对今后经济仍保持良好信心与预期;郑京平:四大因素促进2005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指标仍在高位运行今年中国电力供需仍偏紧;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国际市场价格攀升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钢铁工业面临的经济形势我国加入WTO后,钢铁工业是经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总的看,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我们及时分析研究,认真把握。1.世界经济开始由低迷转向复苏,为钢铁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还存在不确定因素今年上半年,世界三大经济体中美国、欧盟和日本先后经济开始复苏。美国一季度GDP增长5.8%,5月份工业生产连续第5个月上升。美联储最近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称,近两个月来美国经济复苏速度不快,而且步伐不太平稳。美国GDP基数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30%。在美国经济…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趋势放缓,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回落。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政策预调微调力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7.8%,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正在全球蔓延。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这场危机的严重影响.对于我国煤炭行业.这场危机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把握的机遇。分析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煤炭行业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而研究和采取趋利避害的有效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和非常紧迫的.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国内发生了年初南方冰雪低温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尽管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们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总的来看,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到2020年.为了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应当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为主线.坚持实施四大战略。  相似文献   

7.
陈蕊 《中国石化》2009,(2):7-10
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将成为油价走势的决定性因素,预计世界经济低迷的状况将会一直持续到2009年底。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石油需求将大幅下降。世界石油供需状况将有所好转,致使市场熊市气氛浓厚,2009年油价总体水平将比去年大幅回落.年均价格预计为40~60美元/桶。  相似文献   

8.
2007年依然是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一年,尤其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全球流动性过剩凸显,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蒙上阴影,美元贬值愈演愈烈,国际油价犹如脱缰的野马,直逼100美元/桶大关。在超高油价下,国内炼油工业承受巨大压力,成品油零售价格与批发价格倒挂,“油荒”的局面再次出现……面对国内外石油市场的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把握2008年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又应如何调整国内石油政策,形成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于2007年12月6—7日举办了“2008年石油市场形势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内外20余位专家学者和100多位业内外代表,深入剖析国内外石油市场形势,并对中国石油市场的发展建言献策。以下采撷会议精华,与读者分享。[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2012年,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第一产业用电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刨落幅度较大,是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回落的根本拉动因素。电力供应能力稳步增加,完成投资额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施工企业管理》2010,(2):113-11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26日日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说,全球经济正在复苏,力度比预期更为强劲,但各地区复苏速度不尽相同,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3.9%,中国经济增长10%。与2009年10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相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把2010年的世界经济增幅上调了约0.8个百分点。报告还说,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将可能乏力。美国2010年的经济增幅预计为2.7%,2011年为2.4%。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呈现明显的后危机特征,复苏震荡蹒跚,形势混沌不清,信心跌宕起伏,市场脆弱多变,金融乱象丛生,经济呈高度不确定性。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进入表面强劲、实际脆弱、不确定性上升的高风险发展期,国际力量格局加速调整,重心向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转移,展望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放缓,但扩张面拓宽,发展更能持续,趋势更趋明朗。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世界天然气需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将放缓,预计为3.03万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长1.3%,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特别是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会率先复苏,世界天然气消费预计有较大幅度增长,将达到3.1万亿立方米。从供应情况来看,俄罗斯中亚、中东地区由于其巨大的资源优势,将在未来世界天然气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是世界各国经济都面临考验的一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任何国家都难以做到独善其身。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国都在积极应对,但采取的措施不同、效果不同。我国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成功,使经济强劲复苏.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保八”已没有悬念,这是值得称赞的业绩,是来之不易的。这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总体经济情况还不稳定、不平衡,需要继续积极谨慎的推动,以巩周调控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我国合成树脂市场分析及2005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强劲,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石油石化产量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2004年前11个月,全国乙烯产量达572万吨,合成树脂及聚合物产量为1632万吨,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7%和10.5%。预计全年国内乙烯产量达630万吨,聚合物产量1800万吨。国内塑料制品也保持了较快的增幅,去年前11个月国内塑料制品产量达1660万吨,同比增加了11.6%,出口量达682.5万吨,同比增加18.8%。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历经10余年艰苦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过去了,入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入世三年,人们观念的变化已经清晰可见,中国经济的变化更是可圈可点,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竞争力加强;二是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三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增强;  相似文献   

16.
经过20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为1978年的5.9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1997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7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1998年,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到极大影响,中国遇到了特大水灾,但中国仍保持了金融的稳定,人民币不贬值,经济增长达到了7.8%。中国为稳定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700美元左右,属于低收入国家,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居…  相似文献   

17.
一、世界经济今明两年的发展趋势1998年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全球股市下滑,初级产品价格继续下降,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将从1997年的4.1%降至今年的2.0%,这是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到19  相似文献   

18.
沈威风 《董事会》2008,(1):18-19
2007年12月,美国那边连环减息救火.中国这边则重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降温,如同冰火两重天。美国早几年实行的低利率政策.是近年投资市场资金泛滥的原因。但由于中印等新兴市场成为世界工厂,向欧美源源不绝出口廉价产品,才保证美元没有大跌不止,美国的通胀也还处于能够控制的范围。但随之带来的尴尬结果是,美国经济要靠其他国家出口赚取的美元被用于购买美债来维持表面的繁荣,因此美国经济结构已变得相当不合理。  相似文献   

19.
知天下大事,谋国内大局,把握纺织经济大局亦要知天下大事。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全面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20.
原产地域保护和原产地证明商标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我国各地丰富的名优特产,在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怎样利用好这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去突破由各经济强国的技术标准、专利技术、环保指标、反倾销等措施构筑的贸易壁垒,提高中国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