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为实现“双碳”目标,生猪养殖业“降碳减排”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基于种养结合的视角,考虑养殖的非期望产出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收益,运用SE-S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和分析2001—2019年湖南不同规模的环境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双碳”目标下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种养结合模式的环境技术效率值均高于非种养结合,两种模式下环境技术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规模、大规模、小规模;种养结合模式除了精饲料的冗余量略高于非种养结合,水及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冗余量基本差不多,其他指标的松弛量均低于非种养结合,中规模在投入、产出方面仍有改进空间;种养结合与非种养结合模式下,不同养殖规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很大差异;种养结合的中规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幅最大,湖南省中规模养殖更适合发展种养结合型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猪生产的区域效率差异及其适度规模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四种生猪饲养模式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2002—2010年生猪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大,技术效率的贡献次之;不同省份间不同养殖规模下的生猪生产效率及最优规模存在差异。研究认为各地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度的养殖规模。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宁攸凉  乔娟  王征兵 《技术经济》2010,29(2):81-84,97
本文利用2002—2008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有关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数据,采用DEA方法测算与分析了中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包括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得到如下结论:我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的改进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实现;2001—2007年我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都较高,且有不断提高的趋势;2001—2007年我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配置效率总体上低于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4.
运用2004—2008年我国23个主要奶牛养殖省牛奶生产的新分类数据,使用随机距离函数计算了中国牛奶生产的技术效率及其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牛奶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78.3%,年均增长速度5.5%,效率的进步特征明显;不同规模奶牛场的技术效率差异显著,适度扩大养殖规模有利于提升效率水平;卫生防疫、饲料投入结构、市场的消费需求和养殖户收益等因素对牛奶生产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廖翼  周发明 《技术经济》2012,31(5):93-9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测算2005—2010年中国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项。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一定程度的小额负向增长,技术退步是其下降的根源;在国家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的引导下,2008年中国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显著上升;不同地区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即东部地区有所提高,西部地区呈下降趋势。最后提出,加快生猪生产的科技进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是提高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1.引言 加入WTO后,生猪养殖业作为重要的畜牧业部门,越来越多的深入到国际市场,而猪肉作为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形式,其价格在近几天产生了较大幅度的波动,这给我国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主要分为农户散养和专业户规模养殖两种,这两种养殖方式在养殖效益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也是导致猪肉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比较两种养殖方式在成本收益上的差别,并对产生这一差异的原意进行分析,了解哪种养殖方式更能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综合收益.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地区高校知识生产数据,应用三阶段DEA方法,分析我国地区高校的知识生产效率。研究发现,我国地区高校知识生产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651、0.873和0.756,规模效率不高是制约我国高校知识生产效率整体提升的主要原因;政府资助、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对高校知识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RD经费投入冗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RD人员投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按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将我国地区高校知识生产划分为"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四种类型,各地区可依据自身的效率特点及所处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效率改进。  相似文献   

8.
生猪饲养成本分析及农户适度规模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饲养成本是影响农户养猪规模选择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生猪养殖的成本结构的探讨,使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农户生猪养殖以小规模养殖模式为最优选择的结论,并针对促进农户从散养向小规模养殖转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243个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的实地调研,文章对样本养殖场清粪工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从降低畜禽养殖废弃物化学需氧量(COD)、提高氨氮去除率视角,对规模生猪养殖场粪污处理模式进行界定,并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样本养殖场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猪养殖场粪污/沼液沼渣资源化利用方式单一,主要为还田;粪污处理设施一次性投入较大,降低了养殖场购建积极性;生猪养殖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大规模养殖场投入产出比显著高于中规模养殖场和专业户;大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综合效益均显著高于中规模养殖场及专业户,但专业户的生态效益平均值最高。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猪养殖的资源价值流核算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循环经济和环境会计的角度,构建生猪养殖资源流分析方法,将生猪养殖的内部资源成本和外部损害价值纳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中,构建生猪养殖的内部资源成本—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综合评价模型,比较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内部资源成本,并估算我国生猪养殖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测算2004—2014年生猪养殖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运用Tobit模型来验证内部资源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中的主要成本要素对生猪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以影响程度明显的成本要素为重点改进环节,对比改进前后的生产效率差异和内部资源成本—环境损害成本二维图的移动情况。研究表明,我国生猪养殖生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偏低,内部资源成本和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对全要素生产效率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及其分解技术,测算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2004—2014年我国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率(TFP)不高,且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TECH)较低。内部资源成本中的仔畜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和人工成本对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显著的负效应,说明这些指标的增加对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率是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的,生猪养殖的外部环境成本对生产效率也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经过内部资源成本减量化和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控制的模拟改进,资源内部消耗—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综合改善效果较好,不同区域和不同养殖规模的内部资源成本—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改进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前沿方法,利用2004—2010年我国24个省份的肉鸡生产数据,实证分析了规模化养殖对我国肉鸡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肉鸡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和比较。结果显示:规模化养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肉鸡生产效率,中规模养殖使肉鸡生产效率提高了16.89%,大规模养殖使肉鸡生产效率提高了57.62%;我国肉鸡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较大,且南方地区不同养殖规模的肉鸡生产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北方地区的这种差异较小;标准化规模养殖程度不高是南方地区的肉鸡生产效率总体偏低且不同养殖规模的肉鸡生产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根据针对北京市生猪养殖农户所做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对猪肉可追溯系统中农户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行为方面对猪肉可追溯系统相关要求和规定的实际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以农户是否记录"生猪养殖档案"表示的农户行为受到农户的文化程度、养殖规模、生猪养殖收入所占比重、是否接受技术培训、对政府支持政策和无公害猪肉质量标准具体要求的认知程度的影响,并且文化程度越高、养殖规模越大、生猪养殖收入所占比重越高和接受技术培训、对政府支持政策和无公害猪肉质量标准具体要求的认知程度越高的农户记录"生猪养殖档案"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3.
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正成为生猪主产区养猪的新趋势。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专业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生产及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周边及养殖场自身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剧。因此,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强拆猪场的事件。在此背景下,围绕着养殖场的污染到底有哪些、养殖场的环境污染治理究竟如何进行等问题,文章的研究视角更加突出全产业链的理念,通过实际调研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adopting mechanized processing of cassava on farmers’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Uganda. A stochastic production function, using translog functional form, was used to compare efficiency measures of farmers in mechanized cassava-processing villages compared with the farmers in nonmechanized cassava-processing villages in 2014. Given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mean technical efficiencies of the farmers were 0.69 and 0.52 in mechanized and nonmechanized villages, respectively. Th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among the respondents are farming experience, education, membership of farmer association, access to markets, sale of cassava to processors and farmers who planted cassava as sole crop are all negative, which confirm to a priori expectations and significant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policy implication of the study is that mechanization of cassava processing, particularly if done at the right scale, could create demand that can transform primary production for increased yields, higher income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smallholder farmers who constitute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Uganda’s agricultural sector.  相似文献   

15.
Rangan Gupta 《Applied economics》2013,45(33):4677-4697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ability of large-scale (involving 145 fundamental variables) time-series models, estimated by dynamic factor analysis and Bayesian shrinkage, to forecast real house price growth rates of the four US census regions and the aggregate US economy. Besides the standard Minnesota prior, we also use additional priors that constrain the sum of coefficients of the VAR models. We compare 1- to 24-months-ahead forecasts of the large-scale models over an out-of-sample horizon of 1995:01–2009:03, based on an in-sample of 1968:02–1994:12, relative to a random walk model, a small-scale VAR model comprising just the five real house price growth rates and a medium-scale VAR model containing 36 of the 145 fundamental variables besides the five real house price growth rates. In addition to the forecast comparison exercise across small-, medium- and large-scale models, we also look at the ability of the ‘optimal’ model (i.e. the model that produces the minimum average mean squared forecast error) for a specific region in predicting ex ante real house prices (in levels) over the period of 2009:04 till 2012:02. Factor-based models (classical or Bayesian) perform the best for the North East, Mid-West, West census regions and the aggregate US economy and equally well to a small-scale VAR for the South region. The ‘optimal’ factor models also tend to predict the downward trend in the data when we conduct an ex ante forecasting exercise.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content in large number of fundamentals in predicting house prices accurately.  相似文献   

16.
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与国内外企业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核心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十一五”期间,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科学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式;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创新团队;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大中型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1997—2007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框架下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的卫生支出效率。首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核算了各省份政府卫生支出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对效率得分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方政府的卫生支出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而人口密度、居民受教育水平、人均GDP、财政分权和医疗体制改革等社会、经济和政策变量则是造成这种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方伟  宁攸凉  林伟君 《技术经济》2011,30(10):54-57,98
采用修正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广东省农资流通行业中的58家农资流通公司的技术经济效率进行了测算与分析。针对农资流通公司所处经营环境的差异,引入SFA方法修正了公司规模、地区经济状况以及市场条件等因素对公司技术经济效率测算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前广东省农资流通公司的技术经济效率较高,不同地区的农资流通公司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特征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