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负债资金进行建设对推动我国普通高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又使高校财务产生了一定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有制度性财务风险、结构性财务风险、管理性财务风险、财务状况失衡风险等。普通高校严格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应加强预算管理,建立有效风险防范机制,拓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并成立专门信贷资金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的我国高校面临日益增加的财务风险,如筹资风险、资金结构性风险、管理风险和决策风险等;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有其内部及外部的诸多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加强高校筹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来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的严峻性日益凸显。目前我国石油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呈现区域广泛、业务范围复杂等特点,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同时面临严峻的石油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经济和投资风险。有必要从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监控海外投资风险、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等几方面对跨国经营中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治理改革情境下高校财务风险治理与防范工作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评述高校财务风险的演进历程,解读高校财务风险的时代特征,回顾政府及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治理路径,总结高校财务风险治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构建了包括目标层、管理层和基础层,涉及防范目标、程序方法、保障措施、防范主体和防范基础五个要素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框架,分析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目前保险公司上市的热潮,阐述了上市给保险公司经营带来的收益和风险,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上市的直接收益、改制收益、资本营运收益、核心竞争力加强的收益和财务风险、股价波动风险、经营风险等。认为保险公司在控制风险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保险公司应该正确看待上市之举,切实完善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才能把握上市带来的机遇有效的规避风险,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6.
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和正常经营活动。防范不当,将使企业资金链断裂,使企业发生危机,倒闭,破产。我国许多企业对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防范和控制的管理能力还比较滞后,经营主体只能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预防和消除风险。这就要求企业正确识别财务风险,客观分析评价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对策要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达到科学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和正常经营活动。防范不当,将使企业资金链断裂,使企业发生危机,倒闭,破产。我国许多企业对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防范和控制的管理能力还比较滞后,经营主体只能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预防和消除风险。这就要求企业正确识别财务风险,客观分析评价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对策要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达到科学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复杂和多变,然而现实中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仍有分歧。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范的策略是: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进行多角经营;制定合理的风险政策;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9.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不可避免。本文作者试图从企业财务风险的提出背景、假设、特征、成因、内容、防范对策等方面来对我国企业目前所遭遇的财务风险进行剖析,以达到识别、衡量、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推动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更加关注其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科学的财务管理是其应对各种风险的的最大保障。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财务方面仍存在偿债风险、变现风险、融资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要采取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防范机制,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优化资本结构、做好投资分析等等一系列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中国金融创新”假说,之后有人甚至把“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的观点作为定论写进教材。本文沿制度分析的路径,得出中国至今尚未出现金融创新的结论。因为任何一种创新活动的形成,都暗含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需要一个创新主体,这个创新主体即是经济组织的产权主体。只有这个产权主体才是创新的“内在因素”。金融创新只有以清晰的且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这样的“内在因素”为前提,才能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获得创新的原动力。本文认为迄今为止我国包括商业银行改革在内的金融改革,实际上全是由政府效用函数所牵引的政府行为。我国商业银行受产权制度的制约,尚未真正成为创新主体,金融改革的最大不足,也在于企图避开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而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恰恰是金融创新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球金融市场化改革愈演愈烈的研究背景,以1996~2017年全球175个国家(地区)为样本,考察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异质性影响,检验银行信贷的传导机制,并结合双循环新格局战略背景总结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启示。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化阻碍了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发达经济体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特征,发展中经济体呈现持续抑制的特征;银行信贷是金融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中介变量,金融市场化主要通过私营信贷渠道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双循环发展背景下,中国应在加大金融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同时,辅之必要的配套监管措施,方可发挥金融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经济转型条件下中国的金融改革。中国金融系统有其独有的特征:过度的信用快速扩张;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乏力的中央银行调控和商业银行监管以及大量的不良贷款(non—performing loan)。中国需要在金融、企业和财政系统三方面进行协调化改革。依据对中国资本调整策略的详细分析,本文提出不良债券部门交易(bond—bad deptswaps)是处理不良贷款的最好方式。从长远看,中国不仅要将国有银行商业化,还应给国有企业引入严格的预算约束,改革税收体制,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  相似文献   

14.
在金融改革提速与渐进开放,以及两者的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区域金融稳定问题受到了学术界与决策层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从脆弱的银行体系、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由开放导入的金融风险等四个方面,给出了中国区域金融稳定的特殊性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5.
“十五”期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其他银行机构改革有序推进,促进银行改革和创新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商业银行的监管体制日益完善,银行业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十一五”期间,增长方式的转变及财税体制改革等将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行业竞争加剧,银行改革将迎接全面开放检验,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将考验商业银行,加重银行业市场风险,综合经营将从试点走向推广,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制度变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特点、主要方式和考核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体系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制度变革应当遵循的四大原则;提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制度变革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中央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效。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项改革深入进行。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在带来金融繁荣的同时,也会导致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就要深入了解金融创新和金融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多年来,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也积聚了诸多安全隐患,如:商业银行内部风险不断暴露、影子银行迅猛扩张累积大量金融风险、债券市场违约愈演愈烈等。为此,未来我国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要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还要加强金融安全国际监管合作,全面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金融稳定责任对于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促进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商业银行金融稳定责任方面存在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未明确金融稳定责任,立法上未确立金融稳定责任等不足,商业银行应当对立金融稳定社会责任理念,明确金融稳定责任性质,完善相关立法及报告制度,构建责任评价机制,以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金融稳定责任,进而促进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但重点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明显存在"功能缺位",致使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存在违约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失信行为。只有不断完善各项信用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效率,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防范和杜绝各种失信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