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玉琴 《经济纵横》2007,(12):16-18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具有增长稳定、占纯收入的比例小、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区域差异显著等特点.为此,要着力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具有增长稳定、占纯收入的比例小、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区域差异显著等特点.为此,要着力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3.
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提高,但其中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总量小、占比低的情况比较突出。因此,对现阶段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河南省实际对如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出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东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鹏 《广东经济》2009,(4):27-3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之后,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一直以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家庭财富的不断积累,广东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调查显示,2007年广东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13元,占纯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2.0%提高到2007年的5.6%,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居民家庭收入中一个组成部分,也成为农村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一、山西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分析(一)现状分析。近年来,山西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起伏较大,增速较快,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2009年山西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高  相似文献   

6.
中部六省多数都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能否大幅度提高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是中部地区广大农民能否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的关键。文章重点对中部六省农村居民收入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中部六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变化以及中部六省与全国和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进行客观描述。最后提出中部六省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3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均纯收入在人均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现金收入成为收入的主体,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稳步提高,家庭经营收入仍是纯收入的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来自一、二、三产业的收入发生一定的变化。针对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提高,但其中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总量小、占比低的情况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理财方式和观念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金融服务滞后,农民缺少投资理财知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必须改变农民的投资理财观念,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便捷的投资理财服务,并创造各种条件方便农民投资理财。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12年《甘肃省发展年鉴》等统计资料,以欠发达地区甘肃省为例,对城市化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相关性予以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城市化提升速度较快,农村居民收入绝对量逐年显著增加,但与人均GDP增速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相比增速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甘肃省城市化率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负相关,与工资性、财产性收入正相关,与转移性收入不完全相关。为此各级政府要在优化农业结构的基础上发展现代科技立体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效应,提供农民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推行落实"四补贴"政策,开辟更多的投资理财渠道,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断促进城市化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收入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经济良性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西省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呈现以工薪收入为主,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多种收入为辅的局面,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一直较小。一、山西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近年来,山西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居民纯收入按来源可分为:劳动报酬、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主要来自劳动报酬和家庭经营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应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陈迅  高晓兵 《技术经济》2011,30(11):63-67,116
采用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对其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三大地区农村居民的各种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最后提出,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应针对各地区不同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制定能体现出区域差异性的农村居民消费政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河南省2000年~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统计数据的分析,结合当前国家政策,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三个方面探讨河南省农村居民有效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84-2013年全国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数据,研究农村经济、物价变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来看,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说明农村经济的增长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物价的变化则会反向影响农村居民收入。而短期来看,物价的上涨会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农村经济的增长则不会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若耕地实现流转,保守估计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人均约47.3万元;若宅基地实现流转,保守估计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人均约2.3万元;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现流转,保守估计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人均约42.1万元。土地改革力度增强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看.土地制度改革力度增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成为土改最重要的目标。(见表1)  相似文献   

16.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1990年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686.3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1510.2元,收入之比为1:2.20;199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577.7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283元,收入之比为1:2.71;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253.4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收入之比为1:2.79。  相似文献   

17.
收入来源与农村居民消费:基于面板数据的结论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利用全国31个省、直辖市1997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发生改变时,工资性收入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动力;财产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转移性收入则具有乘数效应.笔者针对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形势,提出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从全国、地区、省份不同空间尺度考察了农村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1持久性收入水平提升对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收入不确定性的区域差异显著,就总收入而言,中部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3总收入不确定性的形成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东部主要源自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不确定性,中部主要源自财产性收入不确定性,而西部主要源自工资性收入不确定性。4总收入及不同来源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地区差异显著,其中总收入不确性促进了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但抑制了中部消费。5总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省际差异不显著,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的不确定性收入对消费影响的省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5日在安徽调研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三个必须”,强调增加农民收入要实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是加快农村发展的“必须”,更是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补短板的“急迫”:“十二五”以后,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呈下滑趋势,2015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60元,实际增长7.7%,仅相当于全国排名第一的上海的57.6%。调研发现,云浮以“罗定稻米”产业为抓手带动农民增收,为广东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及消费支出均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利用1978~2007年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和生活性消费支出数据,研究各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在收入来源发生变化时具有明显的两阶段性,变化前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都有较高的影响力,工资性收入则在变化后降低,而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对消费支出影响则随着其在收入中比例的增加而发生根本转变。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和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除需要增加各种来源收入外,还要改变农村居民对工资性收入的预期,使工资性收入增长成为持久性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