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作些研究。一、辽宁省现行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辽宁省从1995年1月1日起执行省以下的分税制体制,主要是采取按企业隶属关系和行业来划分省与市县财政收入范围的办法。2003年,按照国务院26号文件提出的“采取按税种或按比例分享等规范办法,  相似文献   

2.
1994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范围;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成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收中央和地方税收;实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保留原体制补助和体制上解基本不变。完善鄂尔多斯市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想是:完善市对旗区财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核定基数、财力增量按税种分成;增量财力适当集中,加强均等化转移支付力度;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快完善和规范旗区以下财政体制;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各项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3.
一、广元市财政体制的现状 (一)市对县(区)的财政体制 按照市政府《关于调整市与县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广府发[2000]44号),从2000年1月1日起,在维持原市与县(区)事权划分的基础上,调整了市与县区(不含市属开发区)的财政管理体制。一是在省对市实行分税制的前提下,市对县(区)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维持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4.
宁波市从2005年1月1日起,在按企业所在地原则划分收入预算级次的基础上,对县(市)实行“增收分成”的财政体制,对区实行“比例分享”财政体制。同时将地税机构上划,实行市垂直管理。该体制执行期间,随着企业的上下划和事权的调整,市对区财政体制基数做了一些微调。从市里角度看,市与区财政体制顺应分税制改革趋势,集中财力显著,在推进城市建设、扶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就是根据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财政体制。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第一个基本点就是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单位。围绕这一基本点,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中预算收入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造成企业受行政隶属关系束缚,受过多的行政干预而不能自主经营,故必须改革。改革财政体制目标模式的选择,可考虑实行分税制,即企业上缴的预算收入按税种划分。不论企业隶属关系如何,都  相似文献   

6.
王全臣  赵文忠 《理财》2003,(2):19-19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经过几年的运行和不断完善,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多年来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行政区域管理和隶属关系管理的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市区范围各税务机关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相互之间争税源、抢税源、挖税源,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一、各区之间相互抢税,为税收征收管理增加了难度我们在对某施工企业纳税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时了解到,该企业在甲…  相似文献   

7.
完善分税制必须彻底改革“隶属税”梁毅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虽然在税种上作了中央和地方分级收入的明确划分,但企业所得税仍按隶属关系划分,实际上并未摆脱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作法。"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规定,企业按隶属关系交纳所得税。即中央所属国有...  相似文献   

8.
分税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分级预算体制,巴在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得以普遍应用.当前实行的分税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财政管理层级多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财力和事权相一致”的指导思想,积极稳妥地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分权式财政体制特征、模式、选择及其改革李京城一、分权分级财政体制的制度特征1.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税收划分上实行分税制。分税制是一种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的税收制度,因其具有规范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强化预算约束之功能,而受到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财政体制是指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原则和形式。自199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财政体制的一次深刻革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分税制是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确定的,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体制形式。  相似文献   

11.
分税制体制下财政性存款应计利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从"包干制"改为"分税制",在划分事权和支出的基础上,划分收入范围,地方收入主要是一些不稳定、零星、分散的税收。因此,怎样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在此,就目前还未被重视的一个问题,即财...  相似文献   

12.
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和地主得税收入的弊端日益显现,严重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助长了重复建设和地区封锁,妨碍了市场公平竞争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不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也不利于加强税收征管的监控。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全面推进,企业新财务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平稳运行,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了进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必要条件。因此,2001年10月国务院决定从2002年起实行所得税民分享改革。这将打破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确定的按业改革发展和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合理调整,维护社会稳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地方税收体系是指由多种地方税种组成的,具有一定的收入规模,明确的税权划分,相对独立的征收管理,司法保障机构的统一体。我国从1994年起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对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格局重新进行了调整,确立了地方税收体系的基本格局,但是,我国现行分税制度下的地方税收体系,无论是从其运行实践来看,还是用市场经济的要求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来衡量,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朱智朝 《广东财政》2003,(12):47-47
结合中央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实施,潮州市从1996年开始对全市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合理划分市与县(区)收入,理顺了市与县区财政分配关系,保证市县两级政权都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基本实现了财政收入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调动了市、县两个积极性。新体制确保县、区的既得财力、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市级宏观调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我国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朱庄勤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依据公共财政原理,确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收支范围和划分财政管理职权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比较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概括起来...  相似文献   

16.
自1994年全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遵义市各县(区、市)先后对所属乡镇开展了划分税种、收支等基础性工作,制定了相应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但由于受长期以来包干制财政体制的影响,加上县域经济不发达,县级调控能力弱,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遵义市乡镇财政体制至今尚处于分税制与包干制交叉的过渡期,未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为了摸清情况,总结经验,我们对全市建制乡镇实行了分类典型调查,旨在进一步探索、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转移支付是完善分税制的重要步骤李慧中,李晓波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中指出;"实行分税制以后,地方财政支出有一部分要靠中央财政税收返还来安排,为此,要建立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并且逐步规范化,以保证地方财政支出的资金需要...  相似文献   

18.
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后,如何建立和完善地方税收征管体系,建立新的征管机构模式,加强地方税收征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按照“事权、财权、税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地方税制体系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国家税收分为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从而决定了地方税收既是地方财政收入存量的主体,又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主体和潜力,在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于1994年出台了分税制改革方案,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代分税制的基本内容,如按分税制的要求界定事权、财权,划分税种,分设中央税与地方税征管机构等等;二是它较多地保留了包干体制的痕迹,如仍实行部分税收收入分成,按基数法核定收支基数,按企业隶属关系征收所得税,沿袭原有上解补贴办法等.  相似文献   

20.
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1997年的财政工作,“要按照逐步振兴国家财政的要求,继续深化财税改革,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强化税收征管,严格控制财政支出。”这个指示精神,是做好1997年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座右铭。一、继续深化和不断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三年来,基本规范了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调动了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总的来说,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是平稳的,改革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