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本文在考察了四川、贵州两省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的基础上 ,着重总结了两省在推动劳务输出方面的基本经验。它们的经验是 ,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抓 ,并着力整合有利于劳务输出的各种资源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 ,搭建转移平台 ,努力搞好信息服务 ,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本文在分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输出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 ,应建立健全管理和服务体系、流动监测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信息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自8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拥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流动。日见增长的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已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不仅对我国城市经济和城市居民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且也对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流动趋势在今后若干年里将持续下去;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数量、探讨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分析其流动的区域、就业以及收入和消费等特征,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这种流动对于当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经济的作用。有鉴于此,本项研究拟侧重于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本身;并依据对这种流动的专门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探求其流动的特征,进而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其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影响。本文是这项专题研究系列报告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农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经济》1996,(8):12-18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农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令世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了解此问题,本课题组选择了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的四川和安徽两省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并利用调查所...  相似文献   

4.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本文利用四川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有关农业普查数据,分析了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特征,准确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基本态势,探索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寻找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与转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卢迈等人把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分为3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严格控制农民流动、以计划转移为主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就地转移为主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以跨区流动为主的阶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王爱文则对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作了更为详细的划分: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业内部富余劳动力问题显现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地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阶段;90年代后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趋于平稳的阶段。这些划分,基本刻画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调查,把“关系”作为切入点,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这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其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说明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转型与城镇化,大量劳动力迁移,形成了大规模农村留守老人,其精神慰藉问题十分突出.本文结合数据资料,剖析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问题形成的背景及呈现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路径:责任伦理的建构、村落社区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不确定性、风险与中国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作为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既创造了在软化的制度约束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途径,并成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同时也产生了其特有的问题,那就是由于制度、市场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障碍,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根据武汉市的调查资料,对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中国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不确定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笔者于2006年在山东、安徽、四川三省所作的实际调研数据,采用Multinominal Logit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结论:文化程度低阻碍了劳动力进入相对较高层次行业就业的概率;技术、技能缺乏不利于劳动力进入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的行业就业;普遍偏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导致大部分外出劳动力被迫流向了传统的、没有太多技能要求的工矿企业。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这些因素必然引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并导致农村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农业规模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专业化经营水平.本文以铜川市烟叶生产农场化为例,对该市劳动力转移和烟叶生产规模化经营等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阶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决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和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这是不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多数学者将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相悖归咎为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制度性障碍.本文认为户籍制度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并依此约束建立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影响的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流动方式不尽相同,转型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成人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一代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率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村劳动力,年轻农村劳动力是中国非农劳动力供给的主体.本文在对年轻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行为进行实证检验时发现,人力资本的作用并不显著.年轻农村劳动力对非农劳动表现出一种"不论性别、不论受教育水平、不论是否拥有非农工作经验"的"无条件参与"特征.已有研究所得出的"人力资本条件与非农劳动参与正相关"的结论对于年轻农村劳动力这一独特群体并不适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本文认为,是由于年轻农村劳动力务农的机会成本较高所致.  相似文献   

14.
收入,消费,行业特征—农村劳动力流动专题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消费、行业特征──农村劳动力流动专题研究之三韩晓耘一、外出打工劳动力的行业分布(一)性别与行业根据这次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抽样调查的原始数据所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工业的为773人,占外出打工总人数的21.95%;从事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西部地区289个自然村有外出务工家庭和无外出务工家庭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农民家庭收支、福利及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以文化程度较高的已婚青壮年男性为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农业产出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或迁移对人力资本积累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的人认为劳动力流动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但是我国特殊的城乡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积累却有“双刃剑”的作用。本文从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出发,分析了这种特殊的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正负影响及其原因,提出尽快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其他二元政策,推进农村教育改革,降低城乡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的消极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与特点,结合实际调查分析了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并对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笔者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外农村劳动力的流入量将减少;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省内贫困地区仍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仍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聚集地。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村劳动力仍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理论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对比分析新农合和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锁定效应的关系。本文发现,新农保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降低了56.82%,使得农村劳动力跨乡镇流动的概率降低了58.04%。新农保对青年和盛年劳动力的锁定效应强于老年劳动力。参加新农保的本地农民工流动到外地成为外出农民工的概率降低了34.03%。此外,对未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劳动力而言,新农合对其流动性依然产生一定的锁定效应,但参加新农保后,新农合的锁定效应几乎被新农保完全替代。本文研究表明,在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趋势下,调整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非携带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相似文献   

20.
自2003年开始逐步在中国农村地区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但是,该制度在异地参与与就诊方面的限制和歧视政策,使其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跨城乡迁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枷锁效应和对城镇农民工返乡的拉回效应出发,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通过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来检验该制度对农民工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明显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倾向,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使其外出务工的概率下降3.52%。同时,对于已经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群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显著增强了其返乡的意愿。因此,本文认为,该项医疗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速了民工荒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