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天澜 《广告大观》2004,(6):116-123
2004年5月15日上午。众多来自于福建及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齐集福建武夷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生于六十年代”。六十年代企业家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和企业界最中流砥柱的一代,他们身上凝聚着太多的记忆和情感,他们也是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一代。相聚武夷,回忆往昔,共话激情,这次论坛精彩展示了企业家们的个性气质。  相似文献   

2.
刘旗辉 《商界》2007,(12):16-17
中国更多的企业家陷入一种深深的困惑,一方面他们要带领企业去追求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作为个人.他们又要实现人生自我的幸福,在这种双重力量的挤压下,企业家们是迷失的。可以说,他们至今都是把企业追求的目标与企业家追求的人生目标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企业家是在积累了巨大财富之后,才体悟出企业家精神的人,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他们往往精神滞后。  相似文献   

4.
姜汝祥 《商界》2006,(4):20-21
中国当红的企业家就整体而言已经过时了!要么超越自己,要么激流勇退,是王石、柳传志他们这一代企业家必须作出的历史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苏小和 《商界》2006,(1):18-20
用于实验的一代人 我很能理解众多在多元化道路上狂奔的中国企业家,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之下,他们可能是最善于生存的一群人,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态”。但理解归理解,我却要说,中国目前的企业家群体只是“用于实验的一代人”,他们之中极少有人能最终成为大器,他们所管理的企业绝大多数将成为过眼云烟,他们只不过是我们这个复杂而坎坷的国家在通向自由经济过程中必须的实验品。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的心理平衡和精神紧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的心理不平衡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是司空见惯的。企业家的心理之所以产生不平衡的感觉,实际上是因为企业家不能正确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两级化情绪对立矛盾的结果。企业家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感受到比常人有更多的威胁和挫折,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企业家也就比常人更容易感到精神紧张,企业家的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显然会在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反应。为此,应该引起企业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商界名家》曾做过《中国企业家生态警示录》的专题报道(见《商界名家》2003年10月号),对“转型时期的企业家之死”、“中国企业家非正常死亡”、“中国民营企业家生态现状”等方面均有详细披露,业界反响强烈。而让我们痛心与不安的是,在2005年的头3天,又有赵恩龙、徐凯两位民营企业家以“自杀”这种极端方式先后结束了他们的生命,再次向我们凸现了民营企业家生态问题的严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陈率 《浙商》2011,(15):96-96
企业家在那么多年的商海沉浮中也积淀了很多东西,他们的思想,与时代共同进步,这些功勋级企业家具备了成为思想家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理论随着企业的出现而产生,熊彼特在理论上论证了拥有企业家素质能力的人是企业家;而现实中,所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因素质能力强弱不一、业绩贡献各异,他们并不都是企业家;若按理论中的企业家标准来解释现实中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会发现所有的经营管理者都是企业家;由此,理论与现实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形成了企业家理论与现实悖论,这种悖论是亚企业家群体形成的原因,也是亚企业家概念提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立 《华商》2014,(6):28-30
商界企业家是一个耀眼的群体,他们有着普通人无以比拟的财富,有着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强话语权。事实上这些我们耳熟能详企业家大佬们在成功之前,也是无名小卒,也干着普普通通的工作,他们的成功是他们不甘现状、抓住机遇、经历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地结果。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让企业家们难以忘怀的第—份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创业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业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企业成长具备双重作用,通过对创业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的对比分析,指出创业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无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企业家的必备要素。并通过对创业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综述,总结了创业精神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肖雪 《致富时代》2010,(7):109-109
企业家是影响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之一,而其中企业家精神又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简述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概念,及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提出对我国企业家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大企业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在于他们如何创业,而在于如何保持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商》2004,(7):21-21
当中国的财富阶层浮出越来越多生于60年代的企业家族群时,人们开始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原罪说在他们身上逐渐淡化.他们捆缚着上一代的传统情结,携带与生俱来的激进因素.手持知本利器游走在珊代商场上。2004年5月13日上午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齐聚福建武夷山,他们有个共同特征——生于6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和企业界最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的方向不但取决于政治家,同样重要地还取决于企业家,因为他们有权决定社会资源的配置。企业家开始认识到他们的社会责任,于是成为历史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6.
朱国春 《商界》2004,(11):32-32
选帅、选将,把他们推上企业领军人物的岗位并培养成明星,是企业家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7.
《商界》2006,(5):65-68
中国的这一代企业家,大多都是依靠个人的直觉和眼光成熟了一番事业。他们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的成功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的决策水平上。王博是某大型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是这类企业家的典型,一直凭借个人的独到眼光和果断决策发展至今。  相似文献   

18.
《新财富》2011,(10):I0078-I0078,I0080-I0082,I0084
“企业家”的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提出:企业家可以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优秀的企业家,具备创新、冒险、敬业、执著、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他们的努力,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财富量级,也有利于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19.
苏小和 《商界》2007,(8):22-27
一切都还在探索之中,一切判断都为时过早。中国目前的企业家群体只是“用于实验的一代人”,他们之中极少有人终成大器,他们所管理的企业绝大多数;冉成为过眼云烟,他们只不过是我们这个复杂而坎坷的国家在通向自由经济过程中必需的实验品。[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罗志红 《商界名家》2003,(10):20-23
“我们只看到他们拥有财产的富裕.却没看到他们被财产驾驭的贫苦;我们只看到他们身上的‘原罪’,却没看到他们染上‘原罪’时的痛苦和无奈;我们只看到他们‘为富不仁’.却没看到许多‘为富仁者’也没有好下场……”这是不久前兰州富豪民营企业家刘恩谦遭遇枪杀后,笔者在互联网里又一波“仇富情绪”的讨论热潮中看到的一则帖子。这样的帖子虽不主流.却不乏理性。这让人不由想到同样遭遇枪杀的山西富豪民营企业家李海仓和他的儿子李兆会。当父亲突然撒手人寰.年纪轻轻的李兆会被迫弃学出任海鑫集团掌门时.这位稚气未脱的小伙子顿时满脸苍凉,他说:“父亲的财富对于我是沉重的压力.我没有快乐.有的只是责任。其实,当富人抑或民营企业家因为拥有大量财富的特殊性而招致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时.正确反思富人抑或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状态.并把他们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给予应有的同情和关怀.不失为当下中国一个十分必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