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文化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综合性养老理念,密切关注老年人群体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对于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实现自我价值以及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社联动"为视角,依据县域社区文化养老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别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以及个人与家庭方面提出相关路径策略,以期促进社区文化养老...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养老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长沙市以及望城区老年人生活品质需求的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品质需求,指出目前望城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现有养老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为智慧养老服务的实施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对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养老问题上所体现的在经济保障和精神保障方面的养老安全感,关系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然而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安全感的现状并不乐观。基于调研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调研资料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养老保险显著正向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安全感,这一结果具有稳健性,说明有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比没有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具有更强的养老安全感。分群体回归发现养老保险对男性和低龄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对女性和高龄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是非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劳动力流动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留守老人成为农村老年人的主体,留守老人的养老面临着经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困境,不健全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又加剧了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在深入分析农村留守老人陷入养老困境原因的基础上,从养老金水平、养老机构设置、养老服务供给和孝道文化重建四个方面探索出适合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及晚年幸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互助养老模式对缓解家庭及社会养老压力、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作用,是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现有的互助养老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互助养老意识欠缺、服务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后续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我国应通过更新养老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互助养老资金来源等路径,促进互助养老模式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证分析法说明,嘉兴市是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的基本模式。目前居家养老存在小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社区主动性不够、社区医院医疗器械和药品不全、家政服务尚未有组织地开展等问题。要区分不同老年人提供针对性服务;提供功能齐全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及小区露天服务设施;要加强社区医院医生的主动性,提高老年人大病医疗费报销比例;支持成立为养老服务的家政服务企业,推广服务银行模式,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的变迁,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困境越来越凸显,面临各种疾病困扰,生活照顾缺乏,精神慰藉需求得不到满足,经济拮据。文章针对困境,结合我国农村实际,从非正式支持系统和正式支持系统两个方面为出发点,探讨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在国家致力于建立一个新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以期解决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的同时,中国农村大部分老人仍希望通过代际赡养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养老问题,这不仅是受"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更体现了当代老年人对精神养老的需求,而且在制度的转型期农村的社会养老同样需要家庭养老来补充.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等传统养老制度的功能日益弱化以及社会化养老资源的城乡分布相对不均衡,农村老年人面临更为严峻的养老问题。商业养老保险对于构建多层次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有效需求的角度分析商业养老保险在中国农村市场的可行性,必要性,并结合已有的分析对商业养老保险在构建中国农村老年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北京市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北京市某城区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养老方式现状与目标格局有一定的不匹配,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老年人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养老格局的总体规划,加强多层次养老服务建设,合理定位机构养老,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主要问题就是养老保障,尤其是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城市老人在养老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需要得到最大的关注。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集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志愿者、老年人自身六位一体、相互支持的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老年化时代,居家养老模式更便于老年人在家养老和看病,将更受到老年人的欢迎.然而,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医疗成本增大,无法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本文构建整数规划模型,研究居家养老服务调度与路径规划问题,以提高护工的服务效率,降低护工的服务成本,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设计改进的蚁群算法求解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分...  相似文献   

13.
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健身产品种类单一且稀少,一些产品没有全方位地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心理条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很难获得老年用户的喜爱。基于此,应深入分析老年人心理、情感需求,为老年人量身定制能够满足其精神需求的产品,提出一种基于情感化的老年人健身产品设计新思路,有效促进社会养老服务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统计软件对浙江省部分市县中老年人生活情况和代际养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自身情况和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对养老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子女工作、收入情况的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转移性收入不同,城乡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存在很大差异;子女对父母的代际经济支持水平较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也不容乐观。基于此,提倡子女的代际支持,统筹城乡养老格局,增强全民"老龄意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由谁来供给已成为各地居家养老服务实践面临的核心问题。以老年人的期望为视角,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老年人所期望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基于数据分析,描述了我国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主体的接受状况,及影响老年人养老服务主体选择的因素,利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城市和农村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主体的影响。并分城乡检验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研究分析发现居住地、收入水平等因素对养老服务主体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居家养老,也有学者称之为社区养老、社区化居家养老或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等。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服务的新型养老方式。根据我国实情,本文提出了物业管理企业要通过助力居家养老,在主打亲情品牌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地调查所得数据,对553位开封市城乡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户籍类型、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居住状况、经济档次、经济状况满意度、精神健康状况、幸福感等对城乡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影响较为显著。为此要以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层次养老服务;明晰各方职责,探索市场化养老路径;借助信息化平台,创新社区养老模式;向农村地区倾斜,体现公平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8.
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基于城乡老年人口家庭结构视角,分析当前城乡不同家庭结构中老年人的自我养老状况、家庭养老现状以及养老需求。研究表明:夫妇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和单人户是城乡老年人口最主要的家庭类型;城市中单人户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最差,夫妇核心家庭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较强,农村中单人户和夫妇核心家庭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较强,三代直系家庭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最差;相比于农村,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弱化,城乡单人户和三代直系家庭养老状况好于夫妇核心家庭,农村养老仍是以"养儿防老"为主;城乡老年人对医疗保障、服务方面的养老需求最强,社会养老形式上存在城乡和家庭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养老方式代表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方式,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以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大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在家庭养老照料资源逐渐缺乏的现实下,老年人对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选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期望所在,机构照料成为继家庭养老之后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照料方式.个体身体条件较好和家庭养老照护资源相对充足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方式,而社区养老资源较丰富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概率较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也更加愿意接受新型的社区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20.
因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和经济因素等原因,农村的老年人大都选择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有其优点,也有不尽理想的地方。该构想主要以基层政府为主体来探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设计,包括对老年人的评估和评估发现问题后的干预和改善措施,以期能够提升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