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久以来,前辈学人对于《史记》中平阳君赵豹“秦以牛田(之)水通粮”一语解释多有不同,或以为是秦“以牛耕田,以水漕粮”,或以为是秦“以发源于‘牛田’之地的河流进行漕粮”,但均未形成定论。本文认为,先秦时期关中水资源丰富,渭河支流多可航运,加上关中水利发达,于是秦国利用与渭河支流连通的田间大渠——“浍”渠进行粮食漕运,即所谓“秦以牛田水通粮”。且战国后期,随着秦对外战争规模的扩大,粮秣耗费日增,使用“牛田水通粮”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以“烹饪王国”著称于世。中国当代小说对美食的描绘使人感悟到中国文化的玄妙。“吃”是人生为数不多的享受之一,“礼”源于食文化的重要内容祭祀活动;烹饪是人生艺术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张载的关学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以“气”为本,二是以“礼”为教,三是注重实践。张载创立的关学思想体系不但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关中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中的文化、经济、民俗、礼仪,乃至关中人的性格都十分清晰地承袭着关学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考古学的视角切入,在回顾早期秦文化发现史的基础上,从“秦人族源问题”、“早期秦墓的特点”和“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三个专题出发,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早期秦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探讨。文章认为,独特的墓葬仪轨与器物组合反映了早期秦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东方商文化、东夷文化与西方周文化以及西戎文化互动、融合的结果,进而揭示了三代以来关中及中原地区以“东西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5.
儒家“大学之道”深深影响了传统中国社会,对社会及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其对国民人文素质的影响,体现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独特的积极作用。《大学》之“大学之道”所展现的是儒家追求“王天下”最高理想的理论依据,其中“三纲领”是其政治伦理体系的最基本框架,而“八条目”是实现平天下理想的具体步骤;它们相互联系、前后衔接,共同构成了儒家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秦国及秦朝持续不断地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反映了秦文化重农、重功利的文化价值观。秦水利工程修建反映出的秦文化功利观是分层次的:国家“功利”居于首要地位,“百姓飨其利”仅次之,最后才是个人功利;注重实效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设计是秦文化功利观的重要体现;注重质量和严格管理是秦文化功利观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落实。秦国及秦代兴建的诸多水利工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的同时,还担当了文化媒介和载体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扩散和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7.
中衍“鸟身人言”是巫术文化残留下来的印迹。赢秦的先祖在商王朝时可能从事巫术活动,在行巫术时有特别的行为和装束。赢秦历史上经历过一个巫术兴盛的时期,受西周文化的影响,秦发生了文化转型,巫术文化的主导地位逐步被史官文化所取代,这大大增强了秦的政治理性和历史意识,推动了秦社会的飞速发展。但在秦文化中还残留了比较多的巫术文化因素,这是秦文化体现出更多的神秘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企业文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企业在核心价值观上暴露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信用,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重要”的观念。在中国入世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狠抓信用体系建设,要重视理念设计,企业急需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9.
发展关中城市群的难点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关中城市群发展的基础和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关中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建立协调沟通的政策体系和政府服务体系;构筑开放、畅通和高效的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加强西安的经济主中心地位;城市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国家体改委和《国际先驱论坛报》共同主办的“’94中国北京国际高级经济论坛”会上,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演讲。他将构成中国新体制大厦的八个方面概括为“四梁八柱”。据悉,“四梁八柱”是指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客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村基本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深化对外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现代东海渔民祭海民俗的具体论述,解析当代民俗中蕴藏的中国古代祭礼体制,揭示以祭品、祭坛为载体的祭海仪式所负载的古代礼法原则和人文关怀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礼乐文化由来已久,远古时代氏族部落的标志性乐舞可表达内心的情感、强身健体、祭祀天神地袛。礼乐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突出特色,礼乐的形制和思想内涵奠定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3.
古代长江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补偿作用,长江流域则成为中华文化退守与复兴的基地。这样一个与北方不断互动的过程,也促进长江文化在上古得以蓄积,中唐以后得到发挥,宋元以后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由北方逐渐转向南方的重要原因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浓厚的文化氛国和日益昌盛的文教事业;与草原文化保持了一定的生存距离;宽松活跃的人文环境与思维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秦文化是秦人先民在立国、强国、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物质文明为主要标志的区域性文化,具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秦文化中"开地千里"的农耕文化,圜道一统的思想文化,雄伟壮阔的建筑文化,融合中外的佛教文化,保健养生的医学文化,太虚气本的哲学文化以及崇尚修身观念、精神文明等精粹,已演绎为当代秦人务实开放、变革进取、包容互补、协调和谐等文化因子,在陕西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而不是古代中国中原政权的边界线。从“夏”“夷”观念上看,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从来没有被认定为“外国”;从长城形成的历史看,长城从来没有被当做古代中原王朝的边界线;古代中原政权也从来没有以长城划定自己的活动区限。  相似文献   

16.
秧歌,亦称“扭大秧歌”,是北方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原为模仿农民耕种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社火,源出于古代社庙聚会,是流行于民间街头的,融戏剧、舞龙、技巧、杂耍、舞蹈、演唱于一体的一种祭祀土地神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显然,上述两者的概念表述不同,但在甘肃张掖甘州一代,秧歌与社火是混为一谈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二者在诸多地方存在相似性.本文试以民俗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笔者所生活熟悉的张掖甘州地区的秧歌与社火的文化做一粗浅的概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没有散文诗,它是一种“舶来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山鼻祖的沈尹默,一生共创作了十八首现代诗.他的诗歌贯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理论,又有古代“赋”体的影子,意象、意境兼容、押韵和工整对仗随意变化;同时又受二十世纪西方新兴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出英美意象派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他的散文诗不拘一格,语言上打破形式格律的束缚,彰显二十世纪初“民主”、“自由”和“科学”的主题;在直觉状态下回归诗歌的本真,呈现出返朴归真、妙然生趣、虚实相生和节奏和谐等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傩舞是我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祭祀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是最早祈福和祷告的礼仪形式,具有原生态特质。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戏剧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人们大都认为杨宪益所译《红楼梦》中“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一句谚语忠实传达了源语文化内涵。通过综合分析关键词Heaven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以及英语本族者的语感证实,杨完益和戴乃迭用Heaven一词并没有像众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忠实地传达了源语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