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研究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传递是不完全的,而且传递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存在差异,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PPI的传递效应都要大于对CPI的传递效应;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传递存在滞后性,汇率波动对CPI的传递效应在8个月后接近于零,而对PPI传递效应的滞后期相对较长.这些实证研究结论对于我国的汇率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汇率波动的支出转移效应引起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国际社会的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调,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引起人民币随美元贬值而被动贬值。通过对短期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和下降趋势进行讨论,得出中国现行汇率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但应当适度扩大波动幅度,并选取以贸易加权实际有效汇率作为其管理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基于汇率变动的不完全传递效应,实证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贸易顺差调整效果,并基于实证研究结论对不完全汇率传递影响顺差调整的机理进行了论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比较低,虽然出口的价格弹性比较高,但是较低程度的汇率传递确实弱化了人民币升值的贸易顺差调整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分析中俄两国本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对国内价格(CPI)的影响,研究发现:中俄两国本币对美元汇率变动对本国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存在若干共性和差异性。共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二是汇率对国内价格传递程度的绝对值相差无几。差异性方面,一是俄罗斯的汇率传递效应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二是,汇率之外的影响国内价格的因素里面中国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大,俄罗斯受国内货币供给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判定两国应对外部汇率冲击时的表现、内在机制及其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分析两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推进本币国际化战略过程中遇到的人民币和卢布的竞争与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中国汇率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差异产生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价格受人民币汇率升值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资本密集型商品,本币升值客观上能够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对2005年到2008年初我国出口企业的商品价格变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的汇率传递弹性较小且行业差别不显著;面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价格上升压力,出口企业减少价格加成的空间有限,主要是通过减少成本来降低汇率传递度的.据此本文认为由于出口商能够吸收一定幅度的汇率变动,短期内汇率政策效果不明显;但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具有显著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只有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有效提高内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等,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内外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汇率制度安排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国中央银行在选择汇率制度以及调整汇率水平时,必须使汇率制度与经济水平相适应,汇率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相协调。我国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可以实现预期引导效应、吸收调节效应和货币政策强化效应,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内外均衡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方案的内容包括汇率、公开性、波幅和干预手段的设定,以及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实施时机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考虑了加工贸易模式下汇率变动对进口中间产品价格和最终产品出口价格的双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汇率传递模型作了改进,根据改进后的变量关系构建了VAR模型,利用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估计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我国商品出口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发现传递程度在短期内比较显著,而在长期内明显减弱。另外还发现,成本变化对出口价格影响较大,需求变化对出口价格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在宏观经济学模型中,一般以一价定律为基础,且贸易品价格被设为按生产者货币定价,即汇率对进口商品的价格是完全传递的.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之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并不满足一价定律.汇率的不完全传递所导致的支出转换效应、短期价格粘性、货币冲击会对一国的消费和产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该国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而货币政策反过来也会对汇率传递程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就2001年1月~2011年10月间的数据,首先引入五个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系统,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汇率波动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其次,引入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汇率等变量如何由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最后,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得到汇率在各期的传递系数。结果显示,汇率对出口价格是不完全传递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出口价格的冲击程度很小,滞后期较长,汇率传递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开放经济条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复杂的影响。通过修正的Karras模型,运用中国1995年第二季度—2010年第三季度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削弱中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但2005年的汇率改革对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货币政策对价格的影响将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加强,但汇率改革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  相似文献   

12.
2006年5月15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首次"破8,"2007年7月3日,中间价报1美元对人民币7.5951元,将7.6元的重要心理关口也顺利突破。由此,关于人民币汇率合理性的评价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人民币汇率合理性的评价,关键在于确定作为评价依据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在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确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模型的构建与运用,可以测算出人民币均衡汇率,并可据此对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是符合汇率决定规律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货币政策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汇率制度的选择直接影响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运行存在多方制约,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重新选择我国的汇率制度。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中期目标和近期选择是建立汇率目标区,长期目标则是建立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14.
全球价值链时代,增加值贸易核算更能反映国际贸易新形态。增加值贸易核算通过影响贸易权重和物价指数影响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进而影响对均衡汇率的评估。对人民币而言,2000年以来,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而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高于传统测算方法的升值幅度。目前,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已经升值过度,超过了均衡汇率水平。相应的政策含义包括人民币汇率不宜再持续升值,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价值链升级提升我国出口的竞争力,通过扩大进口降低顺差规模。  相似文献   

15.
实际汇率是在名义汇率的基础上剔除了各国物价变动因素后的汇率,实际汇率的变动反映名义汇率调整与价格变动对贸易商品价格竞争力的净影响,进而影响对外贸易。分析从1994年至今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走势及对我国对美贸易的影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与中关贸易没有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尽管对单一宏观政策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了,但对两种宏观政策的组合效应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实行的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定的汇率政策组合的正负效应。并且指出,尽管这种组合对由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造成的货币政策效率低下具有弥补作用,但是却加剧了外部经济的失衡,并且,这种失衡由于“溢出效应”而会影响到内部经济均衡。从而出现了诸如储备机会成本增高、基础货币供应控制的难度加大、准备金制度改革难度加大等矛盾。因此,不应该将牺牲外部均衡来保全内部均衡的做法作为其长期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