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关于“多借多贷”分录方法目前许多会计制度和教材中,只允许编制“一借一贷”(即简单分录)和“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即复合分录)这二种分录。遇到再复杂一点的经济事项,即不许再前进一步,“多借多贷”被视为“禁区”。认为“多借多贷”分录不能清晰地反映帐户的对应关系,不便于检查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孟森刚同志则认为“记帐分录不必拘泥于有借必有贷”需要调整某些科目的会计处理时,显出这一规则的不足”(见上海会计1989年第11期,下文简称为孟文)。对此,不敢苟同,提出来与孟森刚同志商榷,并请教于诸位同行。  相似文献   

3.
对于《“多借多贷”有时是必需的》一文之我见上海生电技术公司李乐天《上海会计》1995年第2期所载《“多借多贷”有时是必需的》一文,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特提出,供商榷。我认为:多借多贷有时为分录简便起见是可以使用的(如涉及多个科目的转帐事项),但并非是必...  相似文献   

4.
借贷记帐法是以资产总额等于负债总额的平衡原理为依据,以“借”、“贷”为记帐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帐原则,用来记录和反映资金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复式记帐方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我国银行系统在“八五”期间统一改用借贷记帐法,人民银行于1993年1月1日起执行,农业银行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我认为,这一改革是完全必要的。一、银行系统改用借贷记帐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相似文献   

5.
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但碰到需要调整某些科目的会计处理时,显出了这一规则的不足。 假如发生了一笔通过银行结算,应直接记入某项工程成本的支出费用,在编制记帐凭证时误入了管理费,并已登记入帐。根据我们行业使用的“公路养护会计制度”,原分录是借施工管理费,贷银行存款,现要进行  相似文献   

6.
在借贷记帐法中,对复合(复杂)会计分录的列示,在学习苏联会计理论中,有一条禁例,即在一笔经济业务(会计事项)中,不应出现“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从此,此说也便成为我国会计教材的“公认”准则——或者说是“忌讳”。究竟当否,本人不揣冒昧,谈点一孔之见,请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后,银行使用的记帐方法,经历了多次改革。1951年人民银行由“借贷记帐法”改为“收付记帐法”。50年代中期又将“收付记帐法”改为“借贷记帐法”。1966年又把“借贷记帐法”改为“收付记帐法”。目前,银行系统采用的记帐方法很不统一,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采用资金收付记帐法,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则采用借贷记帐法。究竟哪种记帐方法能够适应商品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预算会计为什么要统一采用借贷记帐法借贷记帐法是运用复式记帐原理,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帐户中同时进行登记来反映资金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帐方法。在预算会计改革中,之所以要统一采用借贷记帐法,是因为借贷记帐法与单式记帐法、增减复式...  相似文献   

9.
编制会计分录是会计原理在反映会计事项的实务中的重要模式。根据会计原理,会计分录应该按照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由于客观经济活动有简单和复杂的不同情况,会计分录也有简单分录和复杂分录之别。长久以来我国的一些会计教科书和会计制度对复杂会计分录中“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却列为禁区,这是科学的概括吗?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统一我国银行记帐方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人民银行系统从1993年1月1日起采用借贷记帐法,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从1994年1月1日起采用借贷记帐法。现就我省人民银行系统如何实施这项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人民银行会计记帐方法几经变更,曾先后采用过借贷记帐法、现金收付记帐法和资金收付记帐法。采用收付记帐法时间最长,会计人员已很习惯。因此,组织实施借贷记帐方法的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认识,正确理解改用借贷记帐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统一记帐方法是适应金融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借贷记帐法是国际通用的记帐方法,而我国目前采用的  相似文献   

11.
试谈借贷记帐法与收付记帐法的不同之处●李艳萍赵卓平李树奎工会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在记帐方法上改变了“收付”、“借贷”、“增减”三种方法并存,统一采用了借贷记帐方法记帐。借贷记帐法与收付记帐法有以下五个主要方面不同。第一,平衡公式不同。说明复式记帐的借贷...  相似文献   

12.
对于各种记帐法,讨论来讨论去,并且经过多年、多方面的实践检验,应该是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归宿了。剩下来只有一件事,要在采用增减法的单位里恢复使用借贷法,大都须要有一段培训财会干部的过程。有人说,这项工作有相当的艰巨性,根据无非就是所谓不够“通俗易懂”。究竟怎样?试举往事为例: (1)1951年,湖南邵阳市有个私营商店做上收下付四柱老式帐的“帐房先生”,在业余会计班学了三个月的高级商业簿记,就能用借贷法建帐、记帐、报帐,并且对借贷记帐法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3.
借贷记帐法是历史上产生和使用较早,目前世界各国又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记帐方法。借贷记帐法,是以资产总额等于负债总额的平衡原理为依据,以会计科目为记帐主体,以借贷为记帐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帐规则,用来记录和反映资金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复式记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去年11月,国务院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准则要求全国统一推行借贷记帐法。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从今年起人民银行不再使用资金收付记帐法。1994年,工、农、建以及非金融机构一律使用借贷记帐法。我国全面推行借贷记帐法,让会计走向世界,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向国际化市场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目前,各行各业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准则,但仍有部分单位和少数人在等待观望,甚至存在一些片面认识。有的认为“收付”与“借贷”记帐法大同小异;有的认为收付记帐法使用了三十  相似文献   

15.
<正>建国以来,银行系统交替采用了“借贷”与“收付”两种复式记帐法。目前,人民银行的各项业务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国内存、贷、汇等业务,采用资金收付记帐法;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外汇、信托、投资、租赁等业务采用借贷记帐法。两种记帐方法并存,给银行业务发展及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统一银行系统记帐法已成为当务之急,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统一采用借贷记帐法为最佳选择。其理由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十几年以来,不少会计工作同志,一方面认为借贷记帐法能够做到借贷平衡,因而有很多优点,应该继续沿用;另一方面认为“借贷”这一对记帐符号不通俗、不易懂,甚至认为这是资本主义概念,必须废除。因此,他们在保留借贷记帐法记帐特点(即从记帐符号上做到帐目平衡)的前提下,用各种各样新的记帐符号来代替“借贷”符号,对借贷记帐法的记帐符号进行了种种改革。他们已经采用和打算采用的新的记帐符号,主要有:“来去”、“增减”、“收付”、“供需”、“源流”、“起止”、“付取”、“出入”、“得失”和“左右”等。有一些企业所用记帐符号相同,而所代替的借贷方向不同。例如同样用“来去”,有的以“来”代替“贷”,以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国内外金融业务发展需要,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将于1994年1月1日起恢复使用借款记帐法。借贷记帐法具有科学、严密、适应性强的特点和优越性。它是以资金占用总额等于资金来源总额的平衡原理为依据,以“借”、“贷”作为记帐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帐规则来反映资金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帐法。它在不同性质的资金(指占用或来源科目)帐户里,借既可以表示增加,也可以表示减少,因而运用于任何经济业务的活动。如资产负债共同类的往来科目,既可以用于资产类,也可用于负债类,资金的最后性质由最后余额在借方或贷方来确定。余额在借方表示为资产类,余额在贷  相似文献   

18.
贵刊1997年第9期刊登谢勇同志的《是“应收”还是“应付”》一文,认为企业购买对方的材料和商品后,发现有质量和其他问题,要求退货,在货款已付的情况下,会计处理有两种:一是(借)应收帐款,(贷)原材料、存货等科目;二是(借)应付帐款,(贷)原材料、存货...  相似文献   

19.
(一)掌握“借贷记帐法”记帐规则。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会计平衡公式是: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新的预算会计制度确立了五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平衡等式改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将等号左边的资产、支出要  相似文献   

20.
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支持城乡商品经济发展,更好地适应农业银行国际交往的需要。总行决定恢复借贷记帐法和自办全国联行对帐业务。为此,需要抓紧做好准备工作并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恢复借贷记帐方法 恢复借贷记帐方法的重要意义。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银行国际交往和国际金融业务不断增加,特别是引进世界各国的资金迅速增长,要求我们必须与国际金融业常规做法接轨,改变农业银行目前采用的资金收付记帐法为借贷记帐法核算,为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创造条件;二是人民银行和其他专业银行将在近期恢复借贷记帐法,为便于行际之间的业务往来、帐务核对以及电子计算机联网、同城清算和跨系统款项划拨业务的核算,也应推广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