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货币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秉杰  耿建 《商业时代》2011,(32):47-48
本文以1991-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GDP、R、CPI、M2/GDP及SI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总结各因素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提出管理层应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积极关注风险资产价格及制度变量对货币需求影响等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2003—2007年间我国长期静态和短期动态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货币需求与GDP、通货膨胀率、股票流通市值、汇率和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货币需求函数表现出高GDP弹性和低利率弹性,并表现出一定的股市流通市值弹性和汇率弹性;M2短期动态方程的稳定性与M1相比较差。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认为货币供应量不再适合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锋 《商场现代化》2007,(15):262-26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般可以分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M1和M2,我们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GDP与货币供应量存在线性关系;同时中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小,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利率还没有市场化,没有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因此中国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今天还应该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4.
房价还会涨     
影响需求的包括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决定需求的短期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货币供应。2009年广义货币M 2增加了27.7%,同年名义GDP仅增长6.7%。用通俗但并不严格的话讲,实体经济不需要那么多钱,多余的20个百分点的钱去哪里了?楼市和股市。货币超发对购房需求的影响还有另一渠道,那就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建立货币需求模型的变量因子会逐渐发生变化。本文根据我国当代货币实际需求,选取变量因子建立货币需求模型,采用VECM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实证分析得出M1、股价指数、GDP、利率、CPI之间具有协整关系;M1与股价指数不但正相关,并且通过基于VECM的因果关系分析,说明二者之间具有强因果关系。指出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对股票市场的变动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当今,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课题倍受研究学者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相关研究方法,选取了1995年~2014年我国年度货币供应量(M1、M2)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影响效应。货币供应量M1和M2均为GDP的Grange原因,货币供应量M1和M2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实施冲击,短期时间里略有波动,但长期是趋于平稳,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师家升  王丹 《中国市场》2012,(22):45-47
本文运用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方程M.V=P.Y,分析我国1952—2011年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并将方程动态化,进一步研究M/M+V/V与GDP/GDP的关系,发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数据能够较好地满足M/M+V/V=GDP/GDP,改革开放以后,M/M+V/V远高于GDP/GDP的年份,往往伴随着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在虚拟经济受挫的年份,M/M+V/V与GDP/GDP的值就会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否有效的运行。一般而言,GDP、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外汇储备)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货币的需求量,因此,研究货币需求与产出、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并建立适合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一、货币需求模型的设定根据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一般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三类变量: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以及包括制度性因素在内的其他变量。考虑到有效数据的获得,本文主要采用前两类变量。对于规模变量,本文采用实际GDP作为规模变量;  相似文献   

10.
M2/GDP作为衡量货币化与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我国急剧上升,其隐含的体制问题及金融风险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试图依据M2/GDP的增长趋势,解释其快速上升的原因,并就M2中所包含的越来越多的居民与企业储蓄成为导致货币增速高于GDP增速,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最重要因素出发,从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的角度,探寻控制M2/GDP上升趋势,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对货币供需的调节,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本文以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为研究基础,实证分析了我国19802010年间的广义货币需求以及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国民收入和利率对长期货币需求存在显著影响,长期货币需求对利率和对国民收入的弹性都要大于短期,同时短期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缺乏弹性。因此,我国利率调节货币需求的机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广义货币(M2)的供给与需求谈中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从货币的角度探讨中国资本市场,并期待相应的货币政策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经济货币是特定时点货币化经济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M2/GDP则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广化和深化的重要指标,但我国货币供应量远高于经济发展,M2/GDP趋势呈现与理论不符的畸高现象。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内部货币化传导和外部经济体系两方面,主要从货币面层次出发,对我国"高货币化之谜"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纪志宏 《中国市场》2013,(27):37-39
对中国M2/GDP的比例持续上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M2/GDP的比例上升是近年来中国金融业不断市场化的标志,与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也受到统计时M2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不断发生变化的影响。现阶段要从转型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的政策,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还需加强M2/GDP比例的研究,用动态的研究方法来看待该数据。指出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多重性的。  相似文献   

15.
卢莹 《市场论坛》2004,(6):67-68
本文拟分析中国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货币需求管理的一些建议.主要分析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利率),其他变量(制度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以期引入对现行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并从利率市场化和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全社会货币需求量以及这个量的变动规律,是一国政府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战后以来,西方国家政府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执行,最终影响产出量和就业水平。分析影响货币需求变动的因素及其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正确地预测货币需求变动的关键。加拿大的货币需求与其相关的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加拿大货币供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三季度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M2/GDP超过1.8倍。相比其他国家,美国是0.6,周边的日本、韩国不过是1倍左右。为此,经济学家们以"中国货币超发论"来表示他们对未来货币流动性泛滥的担忧。  相似文献   

18.
中国M2规模成为世界第一,是央行、商业银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合力推进的结果。从本质看,这是中国经济在全球份额上升的结果,只是货币份额的升幅大大超过经济增速。回顾1978年至今的中国货币创造过程,可以发现,中国的货币创造大致经历了引进外资、出口导向、房地产开发这三个大阶段,这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如果从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来分析,作为资金一方来源的M2大致等于作为资金运用一方的贷款加上外汇占款,不难发现,2004~2008年,当出口增长迅猛、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热钱流入增加时,每年新增外汇占款约占到新增M2的一半;而当全球经济进入低迷和复苏阶段时,大规模投资所带动的信贷增长又占到新增M2的70~80左右,支持了M2的高速增长。中国M2高速增长的体制方面的因素主要有长期的高储蓄率、大中型银行的政府背景和垄断地位导致其资本金规模的扩张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等。货币超发与M2高速增长,不仅是导致目前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的主要推力,也是目前通胀的主要原因;也拉大了贫富差距,从而使得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下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日趋严峻。而中国的财富神话与通胀一样,都是货币超发的反映,财富神话是过量货币在资产上的...  相似文献   

19.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的货币需求是国家计划分配物资的附属物,居民的货币需求主要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微观货币需求对宏观经济基本不起作用。转轨经济下,企业货币需求有了真正的意义,居民货币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预防性货币需求大大增加。我国目前商品市场的供过于求,主要原因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正是微观货币需求结构的变化。所以要拉动需求,必须深化改革,改变货币需求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实证角度对美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或GDP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均有极为显著的相关性;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0、M2间的相关度要高于GDP与M0、M2间的相关度;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系数小于0.7,呈收缩效应;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的影响系数大于1.4,呈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