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从前两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信贷水平也继续向常态回归。为掌握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企业的资金需求及从不同渠道获得融资的情况.常州中支调查统计部门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从前两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信贷水平也继续向常态回归。为掌握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企业的资金需求及从不同渠道获得融资的情况,常州中支调查统计部门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表现 农村金融供求失衡是指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表现为农村金融供给大于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供给小于金融需求,但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更多地表现为金融供给小于金融需求,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4.
1995年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各项存款稳定增长,货币回笼按计划实现,央行基础货币增势明显回落.国家银行贷款投放进度控制较好。1996年是“九五”计划实行的第一年,金融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仍要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严控制货币和信贷总量,进一步加大信贷结构调整的力度,努力确保国家重点资金需要;坚持间接融资为主,适当发展直接融资,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  相似文献   

5.
蔡伟 《世界经济情况》2008,(2):77-79,23
中小企业是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但在当前经济金融领域,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融资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矛盾较为突出,"融资难"现象仍然存在。本文通过对黄山市"十五"期间中小企业信贷供求状况的分析,找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供给的各种制约性因素,进而从政府、企业和金融等方面对进一步疏通企业融资渠道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宋时 《辽宁经济》2011,(7):42-43
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有利于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防止资产价格泡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地区发展热情高涨,信贷总量调控与地方投资冲动带来的资金需求存在明显冲突。本文通过对“社会融资总量”内涵及实践意义的论述,结合本溪地区实际,就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的地方融资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大家观点     
《北方经济》2014,(9):32-32
正余永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不能单靠货币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融资难、融资贵是由多方面原因,特别是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加成率"过高、风险溢价上升、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吸金、信贷规模控制和75%贷存比的风险监管指标、不对称的变相"金融自由化"、可贷资金需求缺乏利息率弹性等。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靠放松货币政策所能解决的。——证券日报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2011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向来不被银行青睐的中小企业贷款更是难上加难。受货币政策紧缩、市场资金链条从紧的影响,传统的信贷融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民营企业日益增长的经营发展的资金“补血”需求。  相似文献   

9.
牛丹 《北方经济》2005,(6):53-54
根据近期业界分析,已经得出民营企业资金供求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规模偏好是导致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终解决离不开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一点无疑已经形成了共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开始加大力度投入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去;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资金供给中的规模偏好已经形成,很难在现有的渠道内予以解除.因此,除了继续推进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外,构建有效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体系是同样必要和紧迫的.一方面,由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融资需求旺盛,因此,在融资上就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渠道,而应当是多渠道并行发展;另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不能寄望于现有渠道内的有限调整,而应当着眼于促进新的资金供给渠道的形成.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来构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金融供求视角论提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供求理论及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分析 1966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帕特里克发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提出金融与经济关系的“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两种模式。需求追随模式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供给领先模式认为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总是先于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装备制造业金融支持取得了较大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直接融资比例较低,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有限,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创新金融品种少,融资渠道窄.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新兴融资形式,创新金融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电子货币的产生是完全适应客户需求而产生的,因特网的国际化特性使这种完全以需求导向的电子货币更易打破境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了不同国家货币供给机制间的竞争,对各国的宏观调控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试从金融全球化和网络化条件下一国货币供求的变化分析入手,来讨论其变动对一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村资金供需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红薇 《黑河学刊》2003,(5):41-41,43
目前农村资金供需存在着信贷支农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缺乏应用的制度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自身问题,阻碍了农村资金供给的增长;改善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入的金融制约因素较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一是净化农村金融环境,增加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力度,引导农村信用社增加信贷投入;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五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逐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对数似然方法估计商业银行贷款供求因素的非均衡模型,试图检验在商业银行贷款能力不下降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的信贷决定因素,并由此确认我国流动性过剩是贷款需求约束还是供给约束.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调控中起关键作用的手段仍然是政府对信贷的控制,通过控制银行信贷总量而引起的总供求状况的改变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变化,因此,银行信贷供给约束造成我国经济中信贷收缩从而发生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5.
张培俊 《北方经济》2008,(16):87-8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资金的需求也在增加.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资金短缺的中西部地区,资金供求矛盾加剧.对资金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和依赖。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信贷支持向大中城市及重点优势产业集中.而对县域中小企业及农牧业的金融需求支持却逐渐弱化。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底子薄.资金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加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16.
我市各金融机构积极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将保障信贷总量平稳增长作为当前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顺畅,其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制约了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经济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的不对称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的机构活力不足,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使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空间减少,等等。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途径,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张红  刘洪玉 《西部论丛》2005,(10):24-26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房地产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重要场所之一,是聚集、分配房地产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由于资金需求和沉淀量的巨大性,中国房地产行业在其产生和发展的二十年里,“房地产金融风险”一词始终如影随形,也在各种风险中备受瞩目。也因此,使得房地产市场成为国民经济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重点调控的对象,几乎在每一次“金融秩序整顿”或“规范金融市场”的活动中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9.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它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际金融领域拉开帷幕,70年代获得一定发展,80年代开始风靡全球,进入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传播。本文要分析的金融创新就是指70年代以来的世界金融领域进行的一场有影响的结构性变革。透视西方各国金融创新的运行轨迹,我们会发现,金融创新的实质内涵是指在金融领域内部,对经营管理体制、市场资金交易机制、金融商品供给和组织结构等方式进行的创造性变革。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商品、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改变货币供求机制和金融体系结构,从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县级国有商业银行放贷权的逐渐上收,对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积极作用乃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县级银行资金大量节余。另一方面地方企业资金需求加剧,信贷资金供求同向膨胀,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据对柳林县农、工两家商业银行及信用联社调查,三家金融机构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