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基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中形成的集体身份认知诱发民族自豪感,进而将海丝文化符号与民族集体记忆建立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驱使下,旅游者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体验到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越多,则实施文化传播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文化传播行为又强化了旅游者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因此,应进一步凝练海丝文化元素符号,凸显海丝文化成就,提高旅游体验价值,提升旅游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李萍 《西部旅游》2024,(5):56-58
文化和旅游的关系非常密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山西省阳泉市的文旅资源十分丰富,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对此,文章先从理论上分析文旅融合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然后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分析阳泉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最后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出发,从政府引领和企业自主两个方面探究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腾 《西部旅游》2023,(2):25-27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民族村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目前,已经有村寨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构建了旅游景观带动型、城郊休闲带动型、文化遗产吸引型、特色产业融合型四类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也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服务质量不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经济效益不理想等问题。文章将文旅融合的路径与乡村振兴的要求有效衔接,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入手,提出少数民族村寨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张翰驰  王玉  祝爱媛  李妍汝  刘文翰 《当代旅游》2019,(11):00250-00253
文旅融合是市场的需要,是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天津是相声的摇篮,但随着时间推移,传统的天津相声遭遇了发展瓶颈,相声旅游也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天津相声亟待做出调整,相声旅游能否把握住新的发展机遇,迎来天津茶馆相声的繁荣复兴,对天津旅游业的发展乃至城市文化品牌、旅游品牌的树立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介绍天津相声与相声旅游、文旅融合战略的时代背景,其次指出天津相声与相声旅游存在的问题,之后综述天津相声旅游与文旅融合模式、路径的现有研究观点,最后从产业、产品、文化符号三个角度提出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天津相声旅游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的生活使人们迷失"本真",旅游成为人们寻求"本真",寻找"自我"的一条有效路径。本文将回顾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最终用符号意义的三个环节去考察、解释旅游体验的"真实性"问题。各类旅游吸引物营造"文本中的真实",这些符号系统带给旅游者无限衍义的可能性,旅游符号的文本意义通过接受者解释后使潜在的意义得以呈现,旅游者就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旅游体验中旅游者寻找旅游符号文本中的真实,内心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为了实现河北邢台太行山区乡村文化和旅游的有效融合,提升当地的文旅融合发展质量,文章首先明确文化、旅游与体验的关系,然后挖掘邢台太行山区乡村的特色文化,最后从产品内容、技术形式、人居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邢台太行山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进福 《旅游学刊》2020,35(2):134-146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以往研究中将旅游者多个特征属性简单叠加还原调查对象的不足,使用结合分析(conjoint anallysis)的方法,基于行业与居住区域的差异,研究旅游商业化背景下当地居民内部分化及其对旅游者的偏好,探究主客关系的现状与趋势.研究表明,旅游商业化极大地强化了东道主社区内部的分化,旅游从业者的旅游者属性偏好同经济收益正相关,非旅游从业者更看重旅游者属性的社会、文化含义.验证了旅游(活动)中心与居民住所之间的距离对交往偏好影响较小,从属于职业因素.最后,归纳了旅游主客交往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并提出在缺乏合理规划的旅游商业化情境下,非旅游业者更容易演化为主客关系恶化的推力.  相似文献   

9.
机构改革开启了文旅融合政策创新的新篇章,中央发布的文旅融合政策对地方政策创新和行业实践发挥“风向标”作用,但学界一般关注的是文化旅游政策,而非融合相关政策,也鲜少以一个立体化的研究框架去分析其结构和关联特征。文章以中央政策文本为例,构建了“政策主体-融合路径-政策工具”三维框架,研究有以下发现。1)文旅融合政策创新主体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财政部等部门为主,发文方式独立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政策文件的主体属性包括单核、多核、单边等6种。2)融合路径存在偏好性,以体制融合、业态融合和产品融合为主,其中,政策支撑、产业融合类型和高品质文旅产品等细分类别较为突出,其他路径政策内容相对较少。3)政策工具的使用具有倾向性,以供给型为主、环境型为辅,需求型最少,其中,产业培育、目标定位、示范试点和公共服务是较为重要的工具类别。4)文旅融合政策创新共有386条创新路径,提炼出6类典型政策创新路径。政策创新逻辑是以核心层部门为主,从体制、产品和业态等融合路径,调动供给型、环境型工具促进文旅融合。该研究进一步提出制定文旅融合专项政策、加强主体合作、优化融合路径和均衡政策工具4点政策优...  相似文献   

10.
"5·12"地震后汶川县以"工业强县、旅游富民"的发展理念,谋定了"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发展思路,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将川西文化、羌族文化、大禹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构建了亲近自然、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汶川县的文旅融合发展仍然存在产业链短、配套设施不完善、整体开发质量不高、缺乏创新和引领性等问题。如何在新基建背景下,完成文旅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新基建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汶川县旅游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是中国旅游业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为旅游业产业结构的复杂性,所以产业内部创新行为的表现形式也会有很大差异.文化旅游创新主要不是技术创新,而是要以文化创新为基础,达到旅游的创新与发展.文化旅游创新体系在结构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二元复合体系,具有创新目标与成果的双重性、二元核心创新主体、双重价值导向,是双重核心模式.鉴于此,应注意文化创新和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的差异,建立协调市场机制和公共管理机制的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与旅游企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ims at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an image-based approach to segment the cultural tourism market. Identifying 14 image attributes of cultural attractions, Taiwan's inbound tourists were then surveyed to 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attributes. Applying a factor–cluster segmentation approach, four discrete image segment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arts and museum, heritage, living culture, and resulted in a sample of 954 responden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 sever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m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propositions of cultural distance, omnivorous/univorous, experiential and informational familiarity of destination and the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cultural tourist typology.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for developing positive tourist-host contact and, consequently, enhancing tourist holiday satisfaction and repeat visitati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Korean tourists and Australian service providers are identified and dimensions of these differences are determin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he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their critical indicators is measured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ubmodel 1.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st critical dimens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Australian hosts and Korean tourists ar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tourist, display of feelings, interaction and idealism. Their critical indicators are identifi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tourism industry marketer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4.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实力和开放程度的重要指示器.本文选取西安欧美客源为研究对象,基于期望差异模型、花费-收获模型、服务绩效模型和标准模型对游客满意度做出测定和比较,并运用合图法(co-plot)分析西安欧美游客的期望和实际感知特点.结果发现:①期望差异和花费--收获模式与总体满意度显著相关,推荐率与游客满意度高度正相关,而重游意向与满意度联系不大.②根据游客期望和实际感知及两者差异值,西安旅游的相关指标分成八类,间接反映了西安旅游业发展特点.③西安欧美游客和国内游客对旅游六要素表现出不同的评价和满意度.最后提出了本文研究不足及今后研究中应弥补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旅游地理学,因发展历程尚短、理论方法体系不十分健全和完善,对持续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支撑乏力,迫切需要从相邻学科吸收养分。物候学与旅游地理学交叉性质明显,可多方面支撑其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物候学对旅游业的学科支撑作用、具体实践应用领域、服务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维度以及气候变化对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行业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物候概念有助于系统整合旅游系统中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的相关旅游资源,而物候学应用亦可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服务支持子系统、交通子系统以及医疗健康子系统的效用;(2)物候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主要涉及利用植物季相进行景观设计、观赏季划分与观赏期预报、体验类生态旅游活动的时间规划、花粉浓度预报与冰雪灾情预警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五大方面;(3)物候学可在要素、行业、过程、时空、方位和部门6个维度上服务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相关研究人员在未来应注重气候变化对其的风险影响研究,深入分析游客感知、行为反应所受影响,并积极参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报告编制。从学科发展和产业应用的角度讲,物候学可为旅游学的研究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撑,也为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6.
曾琪洁  吕丽  陆林  朱付彪 《旅游学刊》2012,27(5):103-111
大众对文化和精神的消费需求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世博会就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在特定空间高度集聚而成的产物.文章基于旅游者的问卷调查,从核心内容和衍生产品两方面对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呈现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体验的趋势.在核心内容的需求方面,旅游者需求较高的依次为:展馆、文化演艺活动和论坛;在衍生产品的需求方面,旅游者对特许旅游纪念品中的世博护照、海宝和世博纪念徽章的需求较大,对出版发行服务中地图的需求较多,对网络文化服务的需求度正逐步提高.分析发现,基于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旅游者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和月均收入因素的影响,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进园次数和出游方式的影响较小,文章并据此探讨未来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目的地形象及游客忠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鹏熠 《旅游学刊》2012,27(2):72-79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由旅游企业经营所引发的社会责任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学界关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文章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6个方面,将目的地形象划分为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方面,并构建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目的地形象及游客忠诚的影响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在目的地形象及游客忠诚形成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游客责任、员工责任和法律责任对认知形象有正向影响,游客责任、员工责任和慈善责任对情感形象有正向影响;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不仅对游客忠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游客满意对游客忠诚产生间接作用.相比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对游客满意和忠诚的影响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presents a brand equity theory of culinary tourism by integrating behavioural theory with the mediation-moderation model. The culinary tourism brand-equity model underscores the value of tourists’ expectations as a means to enhance the effects of travel motivation on behavioural intention. This study empirically tests this theory using a sample of 513 foreign tourists and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ravel motivation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critical attributes of brand equity and behavioural intention.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interrelationships within brand equity and reveal that tourist expectations positivel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vel motivation and behavioural inten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会与城市旅游:互动中共创辉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晓云 《旅游学刊》2004,19(2):70-75
从世界旅游发展角度看,一个半世纪的世博会发展轨迹,也是近现代城市旅游活动发展、成熟历程的缩影。世博会通过文化旅游活动、休闲娱乐活动、主题公园、旅游服务业和参观游览者等诸多方面,与城市旅游活动之间形成互相依赖、互相推动、共同成长、共铸辉煌的互动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0.
Achieving destination appeal and competitiveness is a major priority of tourist destination managers. They must implement new strategies that are distinct from those of their competitors and that influence tourists’ perception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nd reinforce the brand equity of the destination. The present work focuses on Cultural Intelligence (CQ). CQ increasingly features in business strategy due to the effe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iversity on tourist behavior. The aim is to propose and validate a model that captures the effect of tourists’ CQ on their evaluation of the destination. Using a sample of 503 tourists visiting Spain,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 tourist’s CQ influences their assessment of destination brand equity and that this relationship is moderated by tourism type. The paper presents a series of implications of interest both to scholars and professionals in the tourism se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