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煜 《技术经济》2017,36(1):90-95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创新能力、创新主体间联系和创新环境优化能力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依托的郑洛新的相关数据,综合评价了其科技创新能力。针对评价结果,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上海市科技金融发展情况为背景,阐述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示范区的科技金融概况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张江示范区在政策、融资、担保和保险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并从政府引导、金融产品创新和风险分担等方面总结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市科技金融发展情况为背景,阐述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示范区的科技金融概况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张江示范区在政策、融资、担保和保险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并从政府引导、金融产品创新和风险分担等方面总结启示。  相似文献   

4.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临如何借鉴美国科技金融创新硅谷模式,如何利用硅谷成功经验提升总体创新实力的问题。侧重于东湖示范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基于东湖示范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基本状况,对比美国硅谷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提出了构建科技金融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金融创新文化建设、探索科技金融模式创新、构建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金融创新是加速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快科技金融创新来加速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作为拥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雄厚高科技产业基础的武汉更加应当抓住机遇,深化科技金融创新,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将立足于武汉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武汉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时代经贸》2009,(12):13-13
12月29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这是继北京中关村后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开发区将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两型产业”发展三大创新试点。  相似文献   

7.
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创新示范区不仅适用国家支持中关村的所有政策,还将享受税收、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因此,如何用足用好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政策,积极创造新的制度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建设创新型科技新城,将是张江乃至上海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重大任务,解读张江示范区各类创新政策的内涵,分析各种政策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瓶颈,并在借鉴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等现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张江高新区在规划和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工作中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技非政府组织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科技智力人群优势。它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分析了科技非政府组织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模式,提出了建立专业分工与协作网络、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及完善法规建设等措施,以促进科技非政府组织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素娟 《当代经济》2021,(9):102-106
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建设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39号文件),文件强调要将乌(乌鲁木齐)昌(昌吉)石(石河子)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和转型升级引领区,以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选取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2007-2017年的数据,对三个地区的金融协同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测度结果为乌昌石地区金融协同发展提供策略建议,以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城市群的综合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运行体系,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系统的"四三结构"模型,分析了其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产出,并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实证对象,提出了其自主创新工程的三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能力是检验其示范性效果的重要标准。运用"要素—结构—功能"的分析范式,选取了反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详细评价了各示范区的创新能力。研究认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其要素的投入力度、结构优化的程度以及创新功能的发挥,因此,提升示范区的创新能力,需要加大其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优化示范区产业结构,促进示范区的功能效应发挥。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路径之一,是构建"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目标。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以湖北省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探讨了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并在分析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东湖示范区建设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活动引发出较为深刻的系列金融创新行为,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助推科技呈现新的面貌.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相对国际较迟,只有在正确的理论认知基础上,吸收借鉴国际成功运作经验,不断摸索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联)合创新链条的实践方法,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从而全面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对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思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变异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2008年至2017年间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发展、结构协调、科技创新、开放共享等方面发展态势较好,在绿色生态方面存在短板,在民生共享方面发展不稳定。本文提出要在环境、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推进更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远城区是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现状,在把握远城区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远城区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方法路径、机制设计、产业发展定与体系融合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创新性是高科技园区的第一属性。本文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体系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以引领湖北科学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的先进区域,承担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引领重任,如何有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发展阶段亟待解决的难题,探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识别有效的组态路径是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以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fsQCA方法探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结果表明,高研发创新投入和高创新效率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条件,其中研发创新投入是基础,创新效率是关键;存在两种影响因素条件组态可以产生高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即研发创新投入—效率协同型和研发创新投入—效率—创新驱动能力支撑型;非高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有4条,均存在创新效率条件要素缺失。最后,从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创新要素协同、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等方面提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能够为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系统的动力支撑,而且能够为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先进样本.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自主创新意愿、区域利益分歧、自主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城市产业定位、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存在诸多突出难题.因此,必须系统完善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推进机制,包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关键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重大项目合作创新机制、跨区域部门组织领导机制、危机事件预警与应急机制、建设成果评价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科技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在建设自主创新国家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科技金融的相关政策逐步得到了完善与发展,工作机制正逐渐建立起来,相关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类型变得多样化,这些都不断地促使我国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结合起来,使得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也促进了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进程。基于此,就我国发展科技金融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深刻剖析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应对对策,对我国更好地发展科技金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加速构建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是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从政府角色分类视角出发,将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分为科技金融产品建设、科技金融信息建设、科技金融制度建设和科技金融市场建设4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网络构成和运作机制。以苏州为例,实证研究了苏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