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和分类.在回顾该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关联理论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理论.对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进行研究。计算了江苏省21部门直接消耗系数表、完全消耗系数表.并解释说明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力系数.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行分析。同时比较了2002年以及2007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完全需求系数进行量化,实证分析1995—2011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互动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这17年间中国制造业对自身的完全需求提高了34.16%,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需求提高了45.50%;制造业对自身的需求挤占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其中对基础型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所下降,表明制造业基础型服务成本在不断降低;对驱动型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大幅增加,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产业互动升级的轨道。今后还应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与集聚水平,重点推进驱动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跨界融合,高度关注先进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希  李锦飞 《改革与战略》2010,26(1):126-128
文章以《2002年江苏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互动不足。  相似文献   

4.
梁晓栋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收录汇总):24-28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产业关联角度出发,采用我国2002年及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房地产业的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结果表明:①我国房地产业对金融业、租赁和商品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后向关联效应,与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前向关联效应;②房地产业与工业的关联效应普遍不强,说明目前我国房地产业还不足以支持我国支柱产业的发展;③房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低于产业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东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放  成丹 《世界经济研究》2012,(7):73-79,89
本文以1990年、1995年和2000年亚洲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东亚各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制造业服务投入比重相应提高;两产业之间融合度的变动方向是:制造业需求主导→对称性均衡→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主导;经济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发展水平越低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越依赖于制造业。中国在各项指标的比较中,基本上都位于东亚地区最后一位,尤其是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服务投入比重下降这一与演进规律相悖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根据投入产出法,综合考虑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基于中间需求率先界定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再利用分配系数定量分析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界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邮政业、研究与实验发展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其次将制造业分为资源型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四种类型来分别讨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最后得出目前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不足,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是当前国内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总体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性服务业还不能满足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大力发展五类生产性服务业,促进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具有发展对韩、对日、对俄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的区域地缘优势,便利、发达的交通网络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10个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链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资本、技术和人才状况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资金条件、技术保障和人才保障;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创新研究多基于制造业的背景,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研究更不充分。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的产业,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对中国有巨大现实意义。该文介绍了产业创新的元素和创新模块,并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创新特点作出的比较,揭示了两者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提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创新政策作用的关键结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2002—2010年重庆市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指标,从制造业分行业与服务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三个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水平。结果表明:近年来重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水平比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择了出口贸易额较大(约占全国80%)的六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六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对出口贸易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对出口额的增长有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金融业的产业集群对各省市出口贸易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建议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促进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盛革 《特区经济》2014,(3):92-94
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探寻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基于价值网视角,理论描绘了一个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型。该模型刻划了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能够帮助分析国内传统制造业低效的分工体系和交易效率对产业升级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打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供需低效平衡、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满足中间需求而非最终直接消费需要的行业,它向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以进行更进一步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从产业的组织形式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在知识信息经济背景下,总部经济是一种存在于大都市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生产性服务业,本文将以总部经济为例,研究和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5.
傅允生 《浙江经济》2010,(14):50-51
浙江必须认识到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的主体产业,要保持国内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就必须与时俱进,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尽快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7、2002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均呈现不断升级趋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显著的互动关系,但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研究对于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relevancy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table of China collected from 1997 to 2007.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Firstly,the tertiary industries have become the main consumer for producer services.Secondly,there is an uptrend of the intermediate demand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to producer services as well as the intermediate input structure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manufacturing.Thirdly,the influence that manufacturing pull the producer services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function that producer services promote the manufacturing.Finall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s significant in China,but the relevancy level of the two industries is still low.The stud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ulations of the related industrial policy.  相似文献   

17.
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产业融合与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全球迅速崛起。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在对全球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和重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依据陕西省投入产出表,按照行业分类标准,将制造业各部门按照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进行划分,测算细分部门间两业融合发展程度.通过计算投入产出系数,对比产业间前后关联程度.结果表明:陕西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度不高,制造业部门的发展更多地依赖自身,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联系不紧密,其中制造业对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高,而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前向关联度较弱,对制造业部门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总体上来看,当前阶段两业融合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9.
产业分工重组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企业作为产业分工重组深化的产物,是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利益的获取。本文运用了专业化分工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企业从产业分工中内生的原因、条件及过程,并讨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特点及交易网络的扩展对行业发展规律的影响,试图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产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市场结构的形成提供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戴鹏  吴杰 《科技和产业》2022,22(9):21-25
利用全国30个省区市2003—2019年的相关数据,从非线性和行业异质性视角,综合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且存在显著的单门槛特征,当城市化水平超过54%时,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增加;分行业来看,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影响最小。最后,根据上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以使生产性服务业发挥潜力,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