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改良型A2O工艺进行同步脱氮除磷试验,表明改良型A2/O通过连续进水方式也可以驯化富集出反硝化聚磷菌,并且通过试验表明其中氧和NO-3-N为电子受体时的同步脱氮除磷效率要高于NO-2-N为电子受体时的情况,系统最终磷处理效果受进水的C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刘立勇 《价值工程》2014,(3):295-296
采用改良型A2O工艺进行同步脱氮除磷试验,表明改良型A2/O通过连续进水方式也可以驯化富集出反硝化聚磷菌,并且通过试验表明其中氧和NO-3-N为电子受体时的同步脱氮除磷效率要高于NO-2-N为电子受体时的情况,系统最终磷处理效果受进水的C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污水中氮素的去除效率,本研究自某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开发的处理大豆乳清废水厌氧出水的CAAC(Continuous Aerobic-anaerobic Coupled)反应器污泥中筛选出1株高效好氧反硝化菌AD-1,经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通过摇瓶批次培养考察菌株AD-1对以硝酸盐为唯一氮源的DM反硝化培养基的脱氮性能。48h时AD-1的TN和NO3-N去除率分别达到63.31%和63.35%,NO2-N浓度虽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却呈高低波动状态,培养后期CODcr/TN下降是限制AD-1反硝化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AD-1处理大豆乳清废水厌氧出水时NO3-N去除率接近100%,具有较高效的反硝化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作为处理大豆乳清废水厌氧出水及其它含氮废水的生物强化剂。  相似文献   

4.
常规A2/O工艺处理低碳源污水时,在厌氧段,聚磷菌无法与外回流回来的硝酸盐氮竞争有限的碳源,影响其放磷,直至影响到好氧段的超量吸磷,需要投加药剂以辅助除磷。BCFS[1]除磷工艺同样要化学辅助除磷,并且也不适用于现行的A2/O工艺建筑构造。以肇庆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管理为例,大量试验表明,改变A2/O工艺运行参数,在厌氧段,反硝化除磷菌可以利用有限碳源同时进行反硝化和除磷,好氧段的硝化功能没有改变,如此处理低碳源污水,可以达到国家一级A的排放标准,并且,能耗大大降低,污泥的产量也减少三成。  相似文献   

5.
张国宁  吴世晗  蔡广潞  吴培 《价值工程》2011,30(14):313-315
为更好地实现好氧反硝化菌的脱氮性能,本研究基于前期筛选的一株好氧反硝化菌pseudomonas putida AD-1,从脱氮效率及产酶角度考察其不同CODcr/TN和DO下的反硝化脱氮性能。在一定CODcr/TN范围内,CODcr/TN与培养24h后的菌株脱氮效率及ORP的减少量均呈正相关。当CODcr/TN为20.7时,脱氮效率为59.68%;当CODcr/TN为2.1时,脱氮效率仅为7.53%。培养过程中NO2-N浓度虽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却呈上下波动状态。AD-1菌的ODO在4.82 mg/L左右,与大多数的好氧反硝化菌相比具有更高的氧气忍受浓度。通过SDS-PAGE蛋白电泳可以明显看出不同DO下菌体与反硝化相关的蛋白表达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好氧反硝化菌产酶特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丽萍  李心海 《价值工程》2010,29(35):38-38
本文介绍了城市污水过程中氮的去除和转化规律及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在处于好氧阶段的反应过程中,在去除有机物和进行磷的吸收的同时,进行硝化反应并且控制硝化反应进行到亚硝酸型硝化结束,然后进行缺氧反硝化,以达到脱氮的目的。在去除有机物的同时,氨氮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反硝化的过程中,硝化氮被转化成氮气,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使总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去除。  相似文献   

7.
<正>剩余污泥大量产生是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污水中碳氮比影响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所占的比例,为了不让内源反硝化占主导地位,常外加有机碳源,碳源为发酵产酸菌提供足够的原料,为聚磷菌提供放磷所需的有机物,因此,碳源是生物脱氮除磷的控制因素,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剩余污泥中富含有机物,理论上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潜在的补充碳源。1.采取热碱预处理和水解酸化方式,有利于城市污水处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基于K均值聚类方法的改进遗传算法,该算法通过聚类方法把大规模TSP转换为多个小型TSP,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针对每一个类分别优化,求解得到多个闭合回路,再利用节约的思想将多段回路连接构成单一回路.其中遗传算法引入距离因子,结合TSP回路中边的长度进行交叉和变异,实验证明,基于K均值的改进遗传算法在求解结果方面提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9.
张蕾 《河北企业》2013,(6):131-132
<正>一青霉素的发现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发现污染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双蝶上的一株霉菌能杀死周围的葡萄球菌。他将此霉菌分离纯化后得到的菌株鉴定为青霉,并将这菌产生的抗生物质命名为青霉素。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聚羟基脂肪酸酯产生菌的发酵优化方法。方法:将筛选出的PHB产量较高野生菌株Rhizobium sp.H2-5作为研究对象,对该菌株采用补料发酵及两步发酵的方法进行优化,分析PHB的产量、发酵液吸光值OD660、菌体干重等优化结果。结果:菌体干重达到最大值1.473g/L后又逐渐降低;发酵液OD660至50h时始终升高后呈降低趋势,63h时PHA提取率达到最大60.93%;发酵液吸光值OD660、菌体干重、PHA提取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均先升高,菌体干重最大值为1.894g/L,PHA提取率最大为68.48%,随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结论:补料发酵及两步发酵均可提高发酵菌体量,并可获得更高的PHA合成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