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让人瞩目的"金砖五国",就像是古老波斯王国传说里的"芝麻开门"的魔咒,让中国与世界相通,联系得更加紧密。从金砖四国到金砖五国,这个来自国际新兴经济体的力量,又一次得到了加强。在世界经济总体呈现继续复苏的态势下,金砖国家成为世界上主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印度工商联合会前会长拉詹·巴蒂·米塔尔表示,当今世界重要的经济体都在走"集合"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金砖五国"对美国的OFDI数据,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了"金砖五国"对美直接投资总体规模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显示,"金砖五国"对美直接投资的规模偏小主要受产业结构相似度的影响。其中,"金砖五国"与美国产业结构相似度对美投资影响为正主要是因为,两国禀赋差异较小,要素的相对价格相似,投资时复制美国的生产成本较低,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金砖五国"经济发展水平对美投资影响为负主要是因为,"金砖五国"以制造业的对外投资为主,更多投向新兴经济体或转型经济体。因此,"金砖五国"可以通过对本国服务业的大力支持来继续扩大对美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3.
正7月15日,全球最重要的五个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试图以此重构二战以来由欧美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然而,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说易行难,其路漫漫。7月15日,金砖五国领导人在巴西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经过近一年半时间的协商筹备,金砖银行终于"靴子落地"。这是金砖国家抱团取暖、团结纾困的里程碑,也是金砖国家试图挑战国际金融秩序投石问路的一颗石子。  相似文献   

4.
金砖五国作为21世纪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以金砖峰会为代表的机制建设,加强了金砖国家间内部的协调与合作。近年来,金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普遍放缓,国际上出现了"金砖褪色论"。在金砖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成员国间的共同利益是夯实合作基石的根基,而成员国间的分歧将有可能影响金砖国家良性发展。扩大共识、减少分歧将是确保金砖国家稳健前行的根本保障。为此,本文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2013-2016年间金砖五国主流印刷媒体涉金砖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明晰金砖国家共识与分歧的清单,谋求利益交汇点,为金砖国家合作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年,同为"金砖国家"之一的巴西首次超过英国,成为全世界第六大经济体。这一现象被众多西方媒体解读为:世界经济版图正在发生划时代的改变,大的新兴经济体正在超越老牌富国。虽然中巴两国在地理位置上远隔大洋、跨越半球,但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可能要比我们想象中紧密得多:中国是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  相似文献   

6.
春江 《发展》2012,(4):19-19
自8月初以来,美欧股票证券市场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惨重的下跌和最剧烈的动荡;与此同时,"金砖五国"日益高涨的通货膨胀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美欧发达经济体"债务膨胀",新兴发展经济体"通货膨胀",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出现群体性崛起,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下滑,表明新兴经济体还未能与发达经济体实现"脱钩",新兴经济体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主要代表的金砖五国,近年来对联合筹建金砖国家独立评级机构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愿。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论述了主权信用评级的含义与影响,介绍了金砖国家本土评级机构发展历程与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对建立金砖国家独立评级机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给予讨论,认为建立金砖国家独立评级机构需要从核心竞争力、公正性、公信力、协调性和国际监管五个方面做出相应努力。  相似文献   

9.
金砖国家(简称BRICs)以维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而得名,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接连冲击下,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这四个金砖经济体和其他的新兴市场国家却依然保持了突出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和增长的亮点。在金融危机阴霾未散而"欧债危机"风险不减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幅下滑,与发达经济体之间贸易萎靡不振,但与金砖国家和新兴  相似文献   

10.
随着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这一概念逐渐流行,并迅速成为经济研究中的热点。“新兴经济体”在现实中更多地被界定为少数几个国家组合成的具有特定称谓的集团,如“金砖四国”和“基础四国”。本文选择“金砖四国”加上南非这五个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黄薇  陈磊 《世界经济研究》2012,(4):28-34,88
在发达经济体遭遇债务和高失业困扰、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经济依然呈现快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态势。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得到提升。但是,相比第一、第二产业的强势发展,这些后起之秀在金融等软实力产业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弱。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汇率作为一国对外交换的主要制度,成为影响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金砖国家汇率制度演进的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对危机前后这五个国家主要汇率的变动进行了比较,以期为中国汇率制度的安排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国际     
《天津经济》2011,(11):77-77
金砖五国交易所宣布成立合作联盟 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以及南非组成的金砖五国(BRICS)交易所10月12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国际证券交易所第51届周年大会上.宣布成立合作联盟,让彼此的投资者可涉足新兴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3.
当前金砖五国都在加速推进自贸区战略,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不同的贸易伙伴协商自贸协定。鉴于五国在经济上具有较强互补性,适时推动五国建立自贸区,有利于促进金砖国家贸易便利化,提高应对发达经济体谋求主导区域经济合作的能力,符合金砖国家的长期利益。  相似文献   

14.
润东 《产权导刊》2017,(10):5-6
五色荟萃的峰会会标,恰似饱满鼓荡的风帆,也像飞速旋转的地球,蕴含着金砖五国代表青春世界的力量,鲜活灵动. 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话置身于“鼓浪厅”,也彰显出当今世界一股锐不可当、声似擂鼓的浪潮,每一个与会国家都有着分量十足的代表性,都张扬着青春的亢奋. 厦门金砖峰会开启了新十年新机制、新合作.金砖五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催化剂.“金砖+”模式横空出世,意味着互利共赢的金砖“朋友圈”越来越大,也意味着金砖机制将更加开放、更富有创新活力,金砖国家必将与世界分享更多机遇,一起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而未来十年,金砖成色也将更加闪亮,“含金量”会更高.  相似文献   

15.
虽然在过去十年中,金砖五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4倍,但每个国家都深受其害,从中央银行到跨国企业,货币贬值使他们的收益大幅度锐减。虽然在过去十年中,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金砖五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4倍,但每个国家也都深受其害,从中央银行到跨国企业,货币贬值使他们的收益大幅度锐减。截至今年6月份,巴西雷亚尔累计贬值12%,印度卢比和俄罗斯卢布贬值11%,南非兰特贬值9%。雷亚尔、卢布、卢比和兰特的累积跌幅分列新兴市场币值跌幅榜的第一、二、三和第五位,过去13年以来首次由金砖国家包揽新兴市场货币贬值榜的前三位。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你还认为越南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时,那你肯定错了。在高盛公司评选出的最有潜力追上金砖四国的"新钻11国"中,越南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排在榜首。前不久,日本《经济学人》杂志提出未来高增长经济体"VISTA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的  相似文献   

17.
2014年7月15日,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一个政府间合作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由金砖五国作为创始国发起设立,主要目的是“为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项目筹措资金”。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年,同为“金砖国家”之一的巴西首次超过英国,成为全世界第六大经济体。这一现象被众多西方媒体解读为:世界经济版图正在发生划时代的改变,大的新兴经济体正在超越老牌富国。  相似文献   

19.
董彦  孙玲 《中国报道》2009,(6):60-61
世界的三大经济力量变成了美、欧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复兴的道路中到底需不需要盟友?  相似文献   

20.
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及美欧危机的相继爆发,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实力和愿景愈加增强。金砖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在2008-2015年全球经济增量中贡献率高达69.48%,金砖峰会也成为务实合作的新平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标志着金砖合作进一步深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对金砖国家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金砖国家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过程中,一是要立足本国发展要求,做实金砖合作;二是要在G20框架内,防止逆全球化进一步蔓延;三是存量改革与增量创新并重,渐进式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