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入 WTO 后,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壁垒在对外贸易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日益严峻的挑战和障碍。加快建立我国贸易技术措施体系,努力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充分利用 TBT 协议,加强国内市场安全防范等,建立积极应对入世、合理规避贸易技术壁垒的策略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TBT研究综述     
大多数研究文献都将TBT译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壁垒”一词容易使人产生歧义。本文献综述时,使用“技术性贸易障碍”提法,包括“技术性贸易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两个层面,TBT不等于“技术性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3.
中国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什么是贸易技术壁垒 贸易技术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又称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通过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确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及相关的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对国际贸易形成不合理的障碍,从而实现本国的贸易保护.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协议)将其定义为"各国或地区对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标签标志制度等技术要求的制定或实施不当,而可能给国际贸易造成的不必要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我国文化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7~2008年数据对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对文化贸易总体及文化商品贸易、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我国文化贸易存在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贸易方向过于集中,文化贸易的经济动力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以及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快速推进,关税和配额的作用逐步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具有广泛性、隐蔽性、动态性、差异性、歧视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合法性等特点,在整个非关税壁垒中所处的地位不断上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文章分析了TBT的特点,并从贸易参与国TBT博弈的过程考察了TBT升级的必然性,进而指出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欧贸易与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已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更为隐蔽、更为有效的手段.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的欧盟,其实施的各种TBT措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时时监控其新动向;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大搞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以更高的产品质量标准和专利注册超越其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方面分析了南方共同市场产生的静态效应。分析认为,南方共同市场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不十分明显,但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这有利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优化。1998年后的两次经济危机对南方共同市场一体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贸易保护政策的演进更有其独特的背景和转型国家的特殊性,梳理其演进和变化的路径对未来我国贸易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可以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贸易政策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在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之间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我国贸易成本和贸易便利化基本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究贸易便利化对我国贸易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所有商品的贸易成本均呈现波动中下降趋势,2006年以来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2)贸易便利化每提升1%,农业贸易成本将下降0.237%、制造业贸易成本将下降0.232%、所有商品的贸易成本将下降0.234%;(3)贸易便利化分项指标对农业贸易成本的负向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金融市场和海关环境,对制造业贸易成本的负向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和海关环境,对所有商品贸易成本的负向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海关环境和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0.
李群 《产业经济研究》2004,(6):40-45,52
管理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不仅具有同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而且在产业政策取向上具有类似的价值判断。文章首先比较了管理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异同点,然后阐述了两者在产业政策上的价值取向。本文认为,新贸易理论比管理贸易理论更具贸易保护倾向,管理贸易政策既没有抛弃传统贸易理论的精髓,又包容了GATT的原则,还兼顾了不同产业的特点,从而更受发达工业国家的青睐,也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打造贸易强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本文在给出贸易强国内涵的基础上,把贸易竞争力分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及制度竞争力,并且对各个竞争力下的衡量指标(如贸易专业化指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离散度、外贸贡献率等)进行了量的分析,以揭示中国贸易的现状及所处的阶段,为贸易强国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面对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本文最后提出了缩小差距、打造贸易强国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介绍中国的贸易结构的基础上,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了2004—2008年中国与40个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结构与贸易流量的关系,并考察了中国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扩展的引力模型可以有效地解释中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中国的贸易结构变量估计系数为负,说明中国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流量反相关,中国的贸易结构限制了中国贸易流量的扩大,也意味着是规模收益递增模型而非要素禀赋模型更适用于解释当前中国的贸易模式。  相似文献   

13.
2004年5月1日欧盟进行第5次东扩,此次东扩所接纳的新成员国此前多为转型国家,这些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生产率较之欧盟比较低。东扩之后,由于欧盟内部取消关税,极易造成区域内贸易创造效应和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转移效应。分析欧盟东扩后的成员国内部的贸易创造效应和欧盟与中国的贸易转移效应,认为欧盟东扩不会因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从根本上改变中欧贸易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基础上,最后提出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贸易中各种贸易标准对贸易利益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主动采用国际标准,是确保贸易利益、抵制贸易保护的有效措施。对此我国的出口企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贸易竞争性、互补性为切入点,采用多个测算指数,从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及贸易联系紧密程度三个层面,对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关系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发现双方贸易合作的潜力空间.结果表明: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竞争性、互补性都逐渐上升,但贸易互补性大于贸易竞争性;双方贸易互补性以产业间贸易形态为特征;贸易联系紧密度不够,但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本文建议通过加快推动自贸区建立,深化双方能源合作,加快出口部门产业升级,拓展多领域合作等措施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贸易互补优势并协调多方利益分配,以期进一步拓展双方的经贸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合作呈现递增趋势,是中欧关系的重要补充;中东欧国家主要出口机械产品,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互补大于贸易竞争,合作空间较大;中国加深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对于欧盟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反而能够提升欧盟经济体的综合实力,即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能够优化贸易环境。建议推动“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附加值,借鉴中东欧国家高端机械制造的经验;处理好中欧产业竞争与互补关系,避免在机械制造领域开展直接竞争;构建包括中国、中东欧国家、欧盟以及其他国际性组织在内的常态化交流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产品贸易备受全世界关注,也是我国对外贸易中一个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出口相似性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集中率指数、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贸易流量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贸易的异化是指贸易利益和贸易政策的背离,并外在的表现为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贸易的异化对贸易利益造成了减损.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虽然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贸易利益的实现,但是它对于贸易异化不是消弥了而是导致了异化的深化,而异化的解决,只能在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创造适合的物质和制度条件使其自然消亡,决不能人为的超越历史阶段来盲目索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经济一体化贸易理论的涵义,并以经济一体化贸易理论前提的演化过程为线索,把经济一体化贸易理论分为一体化古典贸易理论、一体化新古典贸易理论和一体化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并对经济一体化贸易理论的发展作了简单地评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江苏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深化,贸易国际化已达到一定水平,进出口贸易位列全国第二。但在贸易国际化进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般贸易发展相对加工贸易还比较慢,高新技术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太少;加工贸易存在科技含量、附加值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江苏贸易国际化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因此,通过"走出去",获取国外营销渠道、知名品牌、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产业调整,延长加工贸易省内价值链,实现贸易方式的转变与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