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意味着超越原有经济增长模式,也意蕴着良善政治价值,彰显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基于中国自身发展逻辑,无论是超越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蕴的良善政治价值,都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及社会道德体系支撑。因此,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内涵不应囿于经济系统,还应着眼于政治系统等更宽广的视域,从而找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进而构建一个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而社会风气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风气是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1948年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是内战时期中共大行政区体制的实践载体,在社会的结构、阶层的分化、民众的心理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风气的重大良性转变,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注入了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中国正处于大改革、大转型和大发展时期,带来了社会心理的震荡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调整,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和行为模式或被否定或被抛弃,而新的价值道德体系尚未形成或尚未被普遍接受,各种腐朽和异化的意识形态趁虚而入,将一大批党员干部带入了腐败的泥潭,有些腐败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得到社会认可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为腐败的发生提供了"温床"。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文明生态,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条件,因此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社会观念、社会风气的转变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初安徽传统的"重义理,轻艺事"观念、"重农轻商""重儒轻商"观念的动摇,男女平等观念开始出现端倪,旧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活方式的些许变化及读新书、阅报刊、学外语、出国留学等新风气的出现,表明清末民初安徽传统的社会观念、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有了异于传统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是外力冲击的结果,也是安徽自身为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自我调整的结果。但这些变化主要是发生在城市、城镇及社会上层,广大农村及社会下层的观念、风气还是较为保守的,对安徽社会来说,要使变化从点发展到面,从上延伸到下,还需要一段路程要走。  相似文献   

5.
粮长之役与明中前期社会风气的崇黜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明中前期社会风气的崇俭黜奢与这一时期粮长制度在社会上的广泛推行有着密切关系.文章认为,朱元璋创设粮长制度内含"右贫抑富"以及崇俭戒奢的政治意图,加之明前期整个社会的政治敏感度较高,致使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几乎成了政治风气的翻版,这是明前期粮长制度影响社会风气的基本特征.进入明中期,随着粮长制度的政治色彩日渐消退,粮长之役的经济负担转而成为人们的一大敏感话题;为了逃避粮长之役,隐匿资产就成了人们的无奈之选,并使得怯于露富成了普遍的社会心态,整个社会由此进入了隐形消费时期,这便构成了明中期社会风气的一大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正逐步向"公司价值最大化"转变。公司价值最大化隐含着公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文章通过对公司价值最大化模型的构建,界定了公司价值最大化与公司社会责任间的关系。提出从道德约束与政府管制两方面规范公司履行其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这一时代尽管存在着相对主义的因素,但尚无充分理由成为一个相对主义时代,当下中国的相对主义仍然只是西方后现代性在中国的他在式的表现形式.道德乌托邦在一定程度上的瓦解,并不意味着一种多样的价值世界的生成.仅仅发生于人文领域内部的人文精神讨论,既是道德理想主义的回复,同时也是作为某种生存姿态的相对主义的回潮.对相对主义的直接认同本身就是这一时代缺乏自愈能力的精神症候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8.
正义和社会之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贲 《开放时代》2004,(1):127-137
正义与道德有关,但是正义所涉及的不是个人道德,而是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政府组织的正当性。与道德相比,正义与权力的关系更为密切。人们在对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作道义判断时,他们关注的主要是这个体制或制度如何对待身处其中的个人,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体制或制度能否公正(正义)地对待所有的人。本文讨论了三个与“正义”有关的社会方面:法制秩序、社会契约和实在政治群体。  相似文献   

9.
陈家琪 《开放时代》2008,(2):170-174
无论中哲、西哲还是马哲,在当前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道德重建与普世价值的问题。这里的“道德重建”,虽说着眼于个人,但目标不再是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成全,而是社会团结,即所谓的信用。没有这一条,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就无法实现团结;而信用危机,几乎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感受。对现实的不满,归结起来,也就是对道德现状的不满。我们的道德教育之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就是因为我们放弃了价值的普世性而把道德归结为某一阶级的或某一阶段的特殊需要,使之服从于某一阶级或某一阶段的特殊目的。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道德危机的隐显和形成之中,道德危机的实质是"道德权威性的危机"与"道德信念的危机".道德危机的根源包括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原因、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完善与公共权力的滥用等.消除道德危机则需要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论波普尔的开放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肃 《开放时代》2002,1(6):6-12
波普尔从批判理性主义和试错法出发,批评了乌托邦主义和完美主义的虚妄和危害,指出人们无法预测社会的长期发展规律,而应立足于逐步的社会改良工程。封闭社会是巫术的部落的禁忌的社会,而开放社会则是向批评和个人判断开放、提倡理性、反对盲从的社会。政治自由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不是奢望完美的好人统治,而是通过自由的批评限制政府权力,通过合理的权力制衡来防止坏人做坏事。  相似文献   

12.
地方军事化是我们探讨明中叶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一个切入点。其在明清时期所经历的历史过程,集中体现了国家对地方社会控制权的下移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变迁。晚清时期,地方军事化更是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本文拟从地方社会出发,探讨地方军事化、宗族、士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其对地方社会权力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陆仁山 《江南论坛》2014,(12):36-36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传统社会虽然推行人治,但推崇"两手抓"者同样代不乏其人,孔子亦然。古人,包括孔子的这些德法相辅思想及其精辟论述,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有诸多启示。1."德治"、"法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孔子说:"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孔子用驾车策马来比喻"德治"与"法治"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造成"啃老族"的因素有三。首先,中国文化的家族一体意识把父母和孩子各自对生命的责任捆绑在一起,难辨你我;其次,传宗接代的思想使结婚和生养后代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需要和义务;第三,父义、母慈的道德价值促使中国父母对孩子保护和关爱过度,阻碍了孩子培养独立解决困难的意识、应对挑战的勇气、对自己生命的自主精神。中国父母的爱需要在感性和理性这两个特征之间取得平衡,前者是温柔的、无条件的,而后者是智慧的、有节制的。识别中国"啃老族"产生的深层文化动因,并自觉消解文化传统对人的束缚不失为帮助"啃老族"迈向独立自主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晚明思想启蒙与西方不同,在西方文艺复兴多表现为情感的解放;在中国则以政治伦理的觉醒为制高点,冲击君主专制,表现为理性的早启。在"非君"思潮中,民歌、民谣是一支生力军,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的抵制和消解,启蒙思潮正是从这解构的裂隙中蓬勃滋长。从"非君"到"抑尊"是中国政治思想的飞跃,思想家们提出种种抑制君权的设想,然而没有新兴的社会力量来制约君权,只能沦为泡影。由于催生新社会的动因先天不足,致使某些新质因素胎死腹中。不现实的早熟思想,却以它的先验性,在后世放出光华。  相似文献   

16.
凌霄 《经济师》2014,(5):98-99
西方和古代中国对于法律的道德基础这一论题有着不同的观点。西方法学界始终力图将道德理想植入整个法律体系中,而中国古代社会以"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作为维系社会运行的根本秩序,法律只是作为实现这种社会规范的一种手段,从而忽视了法律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中国的道德国情变得极为复杂,尤其在当前,一方面,出现了所谓的"道德沙尘暴"现象;另一方面,仍然有众多的草根道德明星不断涌现。我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认为,当前的社会转型是导致"道德沙尘暴"出现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国具有几千年优良的道德传统,这种道德传统仍然在有意或无意地对人们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在乱象丛生的表象下,草根道德明星的出现证实了中国社会道德的另一面,传统优良道德仍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  相似文献   

18.
明初水军追击倭寇至琉球大洋,是"御海洋"的成功案例,但因指挥者吴祯、张赫受胡蓝之狱的牵连销声匿迹而被遗忘。晚明嘉靖倭乱时期和晚清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向东海扩张,这段历史记忆先后被激活,重新提及和讨论。本文从琉球洋海战在明清两代的遗忘、提及,再遗忘、再提及过程,探讨后世的社会反响和对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重视经济道德基础的构建,为经济增长质量建立价值判断。道德基础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体现在:道德能够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道德能够促进自利行为公益化,道德能够促进社会文化人性化。经济增长质量道德基础构建的目标是:在经济增长中理性求利、理性消费、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基础的稳固。经济增长质量道德构建的价值判断包括:经济增长与伦理建设的和谐统一,经济增长的结果必须惠及到大多数劳动者,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使人的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把人文关怀作为经济增长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道德人”具有道德理性。“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是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并存的双重理性。现实中,“道德经济人”能够很好地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在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支配下的“道德经济人”占主导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