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剩存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贫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在中国目前剩存的贫困问题中,农村贫困与城镇贫困此消彼长,而且职工失业型贫困已成为中国目前现存城镇贫困主体的现状格局,重视就业供给的治理是中国剩存贫困问题治理的基点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充分研究挖掘、总结马克思丰富的有效供给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对增大我国有效供给,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而实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些要求,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些要求,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面对中国目前的内需不足问题,理论界、实践界、政界见仁见智,且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症结在于诊断有误。中国目前内需不足的实质或根本原因是供给被动。扩大内需基点选择是优化、提升供给,走供给主动之路。这也是我国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了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哲学层面考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反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我们深切感受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一、"全面建没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必然选择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艰苦奋斗。弘扬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进程中,公益慈善的地位作用必将日益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水平,在实践中大力推动。  相似文献   

9.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对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化即社会主义物质明建设、政治明建设、精神明建设三全面发展,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一个奋斗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在现阶段的中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着客观现实性,它对于我国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必须针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