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冻寒害对龙眼、荔枝生产的影响 冻害是指气温下降至0℃以下,植物内部组织脱水结冰而受害;寒害是指热带、亚热带植物在温度不低于0℃的情况下,因气温降低引起生理机能上的障碍而遭受损伤。龙眼、荔枝分布于南亚热带地区,但我国华南的龙眼、荔枝产区冬季常有持续数日的霜冻天气出现,气温可降至-4℃,  相似文献   

2.
对河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垂直空间分布差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00~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低于1987~2000年;2000~2005年时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1987~2000年时段的1.19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数值较大,并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塔城地区气候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方法]文章利用塔城地区7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探究了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积温和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61~2013年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潜在蒸散量呈减少趋势.1961~2013年塔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潜在蒸散量、积温分别在1997、1967、1996、1989、1985年发生增加突变.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积温存在明显的多尺度周期特征,即30年的大周期和15年的小周期变化.塔城地区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雨量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西多东少的经线分布特征;日照时数大致呈现南短北长的维度地带性特征;潜在蒸散量存在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积温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维度地带性特征.[结论]在全球气候变化下,较全面了解到新疆塔城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对建立塔城地区气象预测与农业生产之间的预警,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有很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关注粮食生产与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相关特征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以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市)的粮食生产综合评价指数与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值,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的时空耦合特征.结果 表明:(1)中国31个省(市)的绿色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呈现先缓慢上升,后持续下降的动态趋势.(2)从空...  相似文献   

5.
以2000~2013年四川省各地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表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传统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别构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空间和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对研究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均沿着其最初类型稳步演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俱乐部趋同"现象。(2)地区间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受到所邻地区的影响,其在空间上的趋同过程不独立。(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作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较发达的川南地区发生向下转移,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川西地区则发生向上转移,四川省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将进一步缩小。(4)地区类型转移受周围地区的影响,表现为农民消费水平的空间趋同变化明显于收入水平的空间趋同变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闽东地区9县市区1969~2014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资料,应用桑斯维特法计算年蒸散量,从而求出年可利用降水量。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年降水量和年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6年来闽东地区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西北部山区降水多于东南部沿海;而年蒸散量呈显著的增大趋势,东南部沿海蒸散能力大于西北部山区。对近46年闽东9县市区年可利用降水量场进行经验正交分解(EOF),通过显著性检验的3个主要特征向量和所对应的时间系数代表了闽东地区年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97.61%)显示闽东地区年可利用降水资源最主要的分布特征,呈现西北部山区向东南部沿海递减的空间特点,即内陆山区可利用降水资源比沿海更为充沛,在时间上呈略增变化趋势;第二模态(占总方差的0.96%)反映出闽东东部与西部县市呈现反相变化的分布特征,近46年发生东多西少的频率略高于东少西多,但不显著;第三模态(占总方差的0.58%)反映出北部与南部县市呈反相变化的分布特征,近46年发生北多南少的频率较高于北少南多。闽东地区年可利用降水资源具有典型的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全区域型分布加上东西型、南北型两种扰动分布的空间特点。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华南地区1960~2011年101个时间序列较长的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积距平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光能、热量和水分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华南地区年总辐射量呈现“U”字型变化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1960~2011年,华南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19℃/10年、013℃/10年和023℃/10年,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的气候倾向率为767℃/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与1960~1980年相比,1981~2011年华南地区≥10℃积温高于8000℃以上的积温约向北移动了040个纬度,高于7500~8000℃积温约向北移动了025个纬度,高于6 500~7 500℃积温约向北移动了015个纬度,这将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产和种植。同时,近52来年均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38mm/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与全国降水量分布呈一致性。1960~2011年,华南地区光能、热量和水分等农业气候资源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农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作物生长期延长,生长季热量增加,种植界限向北、向高海拔扩展。  相似文献   

8.
该文选择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用了基于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的经验关系构建的地表干燥度指数(Temperature-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该指数对Ts/NDVI特征空间的生态特征的解释,对土壤和作物的水分含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通过对地表干燥度进行分级,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表含水状况的空间差异。文中利用该指数综合评价了研究区域地表水分状况的时空分布差异,并进一步对TVDI进行了相应的验证。研究结果表明,TVDI能在不同季节综合体现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特征对地表水分的影响,从而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地表水分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各区域的TVDI值季节分布上皆为4~7月高于10~11月,但各区TVDI值的季节变化则存在显著不同,而各流域内部TVDI值的空间变异性也存在季节差异,其中在10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宏观层面量化分析石羊河流域1987~2016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时空演变趋势、规模和形态结构,探究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文以1987年、2001年、2016年3期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提取的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信息为数据源,并借助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景观指数等研究方法。[结果]1987~2016年农村居民点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呈低海拔、小坡度、近水系分布的空间特征,但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加强,其中河流和城市周边是农村居民点集聚较明显的区域。农村居民点斑块复杂性减弱、破碎度降低,形态趋于规则,但由于斑块蔓延扩张引起的居民点斑块两极分化趋势加剧。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异特征明显,呈小斑块高密度集聚与大斑块低密度分布的格局。[结论]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河流和地形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年代际东北玉米冷害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主产区的东北地区产生显著影响,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作物冷害分析研究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方法]利用1981~2010年中国地面气温0.5°×0.5°格点数据集,以各年代东北玉米生长季(5~9月)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之和以及近30年(1981~2010年)各年代月平均气温之和距平等主要气象要素分析东北气候变化趋势,根据《北方春玉米冷害评估技术规范》(QX/T 167-2012)行业标准,进一步对1980s~2010s各年代各等级东北玉米冷害发生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和区划,结合有关东北历史冷害记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东北玉米生长季气候趋暖明显,热量增加,近30年东北玉米各等级冷害发生年数、区域及频率都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东北几乎每年都有冷害发生,20世纪90年代为冷害发生转折点,年代后段(1996~2000年)冷害年数较前段(1991~1995年)明显减少,到21世纪10年代冷害年数进一步减少,轻度冷害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中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其发生频率也小(0.1~0.2次/年),中度及重度冷害只在局部发生,冷害的显著减少为东北玉米连续丰产增收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玉米冷害减少,但个别年份还发生重度以上冷害(如2002、2003、2009年),冷害发生仍具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