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居乐业,是民众切实的期许,也是政府对民众应有的承诺和责任。然而,在很多人因为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或成为万众瞩目的亿万富的同时,而更多的普通的民众却成了切切实实的房奴,房奴的生活夹杂各种无奈、不安与辛酸。本来寄托于政府够通过宏观调控降低房价,使自己摆脱房奴的地位,然而面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屡调屡升的现状,民众对此更多的是各种的无奈和疑惑。本文试图从经济法的视角揭示我国房地产市场屡调屡升的原因,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鹿宁 《致富时代》2011,(7):97-98
近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导致中国住房价格上涨的因素很多,如地方政府长期形成的土地财政、全球化的热钱涌动和通胀预期的不断加强等等。但是通过分析近些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以及商品房价格之间的关系,能够发现,导致房价屡调不降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所致。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最终对房价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使商品房价格降到一个民众能够接受的合理区间,必须一方面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同时,要应尽量避免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短期造成过强的冲击,而要高度重视税收、法制改革等长效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由于近年来房价飚升、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投机愈演愈烈等房地产市场问题的突出,国家针对房地产市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空。但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与目标相差甚远、收效甚微。归其原因在于,在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时,房地产商等利益集团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向政府游说影响政策的执行。而地方政府则为了地方的政绩,替换、抵抗、有选择的传达中央的公共政策,以致于这些政策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着重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搏弈,从而得出我国房地产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异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房产市场的现状分析(一)住房市场出现的"二元相悖"趋向我国住房市场的"二元相悖"倾向日趋明显:一方面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口基数庞大,所谓"人稠地窄",住房难;另一方面,政府鼓励,市场激励,人人追逐豪华的大户型住房。一方面,少数人的住房越来越大、越高档;另一方面,中下收入阶层的“买房”渐渐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中上收入的工薪阶层无奈走向了“房奴”的行列。  相似文献   

5.
李军杰 《中国物价》2007,(10):57-60
一、当前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土地调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营性用地出让收益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重大(土地财政),直接的利益相关导致房地产价格畸高且屡调不下;二是工业  相似文献   

6.
徐婧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7):290-29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呈现火爆场面,房价持续快速走高,给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政府基于国计民生的考虑,采取了各种措施对房地产市场予以调控,有关征收物业税的问题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就物业税的经济法层面的价值作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大鹏  陶海清 《现代商业》2011,(15):159-160
随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疯狂涨价,政府通过不同方式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甚至出现了最严厉的限贷令和限购令,但在实施后并未达到预期价跌量升的目的。本文将从损失厌恶角度来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居民捂房惜售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是立陶宛自独立以来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立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持续攀升,政府财政赤字压力增大。为应对危机,立陶宛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了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财政的总体稳定,遏制了经济恶化的趋势。然而,立经济仍将面临失业率高、民众收入持续减少、国内消费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等突出问题,经济实现全面复苏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和住房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是我国人口众多和土地缺乏的基本国情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合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消费需求和房产消费模式。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房地产的市场建设和消费方式是扭曲和非理性的,部分省市和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更是给日益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和日益飙升的房地产价格“火上加油”,这就促使我国政府在建立和健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同时适时推出“国六条”,更多地通过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调节和规范各种经济活动,从而达到稳定房价,标本兼治和规范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拉动产业。然而,在连续多年高速发展态势下,其更是逐步暴露出了许多发展问题,尤其近些年来国内"房地产泡沫论"更是使得民众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缺乏信心。本文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房价居高不下,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屡屡出台各种政策以抑制房价高速增长趋势。在对房地产市场的历次宏观调控中,税收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然而,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制依然存在着不少弊端,例如税费交叉重叠,轻保有、重流转,计税依据、税率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房地产税收在满足地方财政需要、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和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显得十分乏力。因此,探讨我国房地产税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意见和建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赵红娟 《商》2013,(8Z):162-163
在房地产市场上,房地产企业、消费者、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各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表现出形形色色的违法违规失信行为,最终导致了房地产市场价格机制失灵,效率低下。本文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成因及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市场是当前民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房价更是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作为政府进行房地产管理的决策依据和民众判断市场的重要信号,房价统计指数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梳理我国房价统计指数的现状,分析房价统计指数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通用统计方法,提出完善我国房价统计指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敖华 《消费经济》2005,21(6):31-33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和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等突出问题。因此,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于保证房地产业平稳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不能完全以“看得见的手”替代“看不见的手”,而应该把深化市场化改革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调改结合,以便标本兼治,最终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保障性安居工程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做出不小的贡献,由于工程项目本身时间长、涉及资金量大的特点,因而工程跟踪审计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本文对安居工程审计和屡审屡犯问题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研究“屡审屡犯”问题的原因,分析审计整改与“屡犯屡审”的关系,最后根据问题的特点提出加强绩效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和建立工程数据式审计平台三个方面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苏磊 《商》2014,(31):74-75
运用详实数据证实中国楼市十年调控收效甚微,屡调屡高。深度阐述楼市调控与经济数据、房价收入比精确统计的关联。论述宏观调控常态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调控,提出科学有效诸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尚肜 《消费导刊》2012,(7):198-198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存在很多问题,地产经济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存在矛盾,人口与住房存在矛盾,供求关系紧张,房地产市场的秩序混乱,要规范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就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经济管理,要探索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之路,制定有效的政策来辅佐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最根本上还是要以民众利益为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经济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促进金融市场稳定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还不健全,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盲目乐观,要考虑的房价的波动和市场的走向,要做出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正确面对我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法律为依据,以政策为准绳,不断开拓贷款模式,不断强化风险控制,才能促进我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为民众和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也能增加银行的收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市场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保证房地产市场稳定良性运行,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然而现实中,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常常出现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即政府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20.
政府适度有效的干预是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在房地产市场运行出现紊乱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成熟性迫使政府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规制和调控,特别是近年来出现房价涨速过快等问题后,政府明显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然而,无论从调控过程还是调控效果来看,距离调控的预期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