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近年来,湖南省祁阳县内下乡全力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的发展模式,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政府主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舆论导向,统筹稳步推进,当好新农村建设的"舵手";加大"资金+人才+技术"投入,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引擎";成立工作机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家长"。二是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首创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规律,科学规划,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后劲。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破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很显然.推进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关键不是政府给农民什么.而是农民需要什么。”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说。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靠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社会地位的改善、素质技能的提高来推动。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指出当前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着社会发展主体缺位的弊病,明确指出中国农民是促进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这也是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丰富,任务复杂,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鉴于此,本期推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专题,就新农村建设中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及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职能等方面问题展开探讨,全面关注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文章对于农民、科学素质的含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精髓就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在《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本文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了更好的支持我省农业快速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要具体化为两个条件的创造,一是要转变观念,二是要改变环境。也就是在建设中使农民成为建设的主体,树立新观念,打开新视野,并在改造原有的环境当中全面推进和展开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某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认为人是目的也是手段,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本质是其价值和地位问题。本文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从农村经济建设目的、劳动力约束和农村劳动力稀缺等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的,农民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约束力和根本手段”,并提出基于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的可能发展歧途和必要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近日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了。”我想;这句话也是农民最想说的。要说出这句话不容易,要有底气。如果叶敬忠没有半年的深入农村走访,手中掌握大量的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在想些什么,盼些什么,干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素有东北粮仓之称的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了调查。进农户,与农民促膝谈心唠家常,从言谈话语中透视出农村的新变化;下田间,俯视沃野肥田谈远景,从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绿色生命中,折射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无限希望。大家都说,现在政府说的,正是农民想的;政府办的,正是农民盼的。党的惠民政策一个比一个好,裕民措施一条比一条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离我们一天比一天近。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广大农民素质的高低将最终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依赖于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由于多种因素,我国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上出现政府失灵。加强政府能力,矫正政府失灵,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化和具体化,是"三农"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归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还要注意规划先行,尊重农民意愿,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打牢农业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及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白鹤祥 《中国金融》2006,(15):49-50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比较突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中央希望通过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可以预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 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必须从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出发,充分考虑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条件,反映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要,尊重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着眼长远,又围绕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住重点,扎实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与财政工作密切相关,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认真履行公共财政职能促进新农村建设足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并非要求政府大包大揽。财政的作用是引导,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因此,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财政投入与农民投入和农民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关系,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此,笔结合广西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政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进行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说投入和建设的主体都是农民,但如果没有各级财政的支持,很多具体问题是难以解决的.财政支农是党和政府注重农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做出了具体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专业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分散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中的各类风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虽已拉开。但从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的情况看,如何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精神,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仍然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确立科学发展观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从提出“两个趋向”论断到进行新农村建设,都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统筹兼顾的思想主线,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