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增值税转型改革已在我国部分地区推行。本文分析了增值税改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并就现阶段我国增值税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我国应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全面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  相似文献   

2.
从东北三省增值税改革成效论增值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制改革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已对增值税转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完善现行增值税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实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以东北三省增值税改革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转型已到适当时机。以消费型增值税作为增值税进一步改革的目标,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使增值税税制适应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今年1月1日起在我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此次转型方案作为国务院2008年末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之一出台,从另一个角度讲,经济增速的下滑也为增值税转型创造了良机,加速了其转型、改革的进程。本文简单回顾了我国增值税自1994年以来的发展改革历程,并着重分析了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和企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值税的转型降低了企业的税务负担,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全国在积极应对增值税转型的同时,应深入透析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发挥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最大效应。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并已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是我国历史上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的转型,必将对相关企业和宏观经济层面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阐述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必要性及历史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我国经济及企业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2009年1月1日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配套的实施细则以来,财政部陆续又在相关文件中对具体的问题作了规定。本文主要结合相关规定就本次增值税转型改革中主要改革的变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东北、中部等地区的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作量大、操作繁琐、计算比较麻烦、增量抵扣范围偏窄、现行规定太宏观、引发骗税与企业假重组、产生了一定的就业压力等。应进一步完善增值税转型政策体系;改革豁免欠税办法,调整优惠政策,适当扩大地方税权;加快转型专业人才培养步伐,积极发展税务代理制度;加大增值税转型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8.
顺应经济发展,提高税制的适应性,是税制改革永恒的主题,增值税改革和完善仍将循着这一主题发展,我国1994年初的增值税制改革,选择了生产型、非全面型增值税制,顺应了当时市场经济建立的要求,也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其弊端日益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出口贸易的增长,为此,必须改革现行增值税制,由生产型向消费型、非全面型向全面型转型。  相似文献   

9.
2005年1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我们将在总结去年下半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国家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互相配合,在总结东北地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推广的方案。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探讨。一、会计科目的设置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后应增设的会计科目:1.在“应交税金”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记录企业因购进固定资产或应税劳务等而支付的、准予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或应税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用蓝字登记;退回所购固定资产应冲销的进项税额,用红字登记。“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专栏,记录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因某些原因不能抵扣而按规定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记录企业已抵扣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2.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新增增值税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  相似文献   

10.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总体经济、财政收入、各类投资、企业发展等方面。东北等地区的试点表明,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主要是积极的影响,而负面影响基本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