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源配置则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日益紧缺的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对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时期,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不仅意味着集约持续发展,更成为国土空间治理意志的新表达,是链接宏观发展政策与微观资源利用的治理协调平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尝试以空间治理为线索,梳理中国语境下土地资源配置背后的治理逻辑演进,回溯历次因社会经济体制变革而萌发的土地资源配置逻辑转型,将其总体分为计划治理、管制治理、政策治理、底线治理四个特征阶段.在剖析"底线治理"背景下治理模式和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土地资源配置治理格局的"三大底线",明晰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职能边界,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共责的空间治理模式,以对未来空间规划制度设计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会治理既是地域概念又是公共管理范畴,特大城市功能集聚带来了城市社会治理更大的挑战:社会分层化挑战基层社会治理,人口集聚及多元化挑战空间治理,城市功能过度集聚挑战社会服务,信息和资源集中挑战技术和管理。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在未来要实现四个突破:第一是模式突破,实现三社联动升级;第二是空间突破,聚焦社区单元和社区综合体;第三是服务功能突破,进行社会服务跨区域合作和管理;第四是技术突破,建设智慧社区和智慧政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及环境退化加剧,采用可持续的综合城市水治理路径已成为当今全球城市水管理共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治理模式是该路径的典型代表。该国城市水治理历经"水供应城市"到"水敏感城市"的六种状态转型。水敏感城市治理模式强调整体性规划、适应性管理、跨学科学习、多元化供给、公众参与及风险共享;这些理念可融入三个实践支柱:作为水供应集水区的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和包含水敏感社区的城市。澳大利亚的实践表明,通过水敏感城市设计、规制和财政投入,在短期较易实现上述支柱的前两个,但第三个支柱所需的"社会—政治"支持及制度转型则是一个长期过程。澳大利亚的探索无疑对中国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慢城建设土地利用模式创新对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慢城运动倡导"慢"城市发展哲学,旨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浪潮中能够保持传统和本地化、多元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倡导鼓励新的土地利用模式。首先介绍慢城及其建设土地利用方面的标准,然后选取国内外慢城德国赫斯布鲁克和江苏高淳桠溪为案例,对其建设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为我国慢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转型深入,中国城市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作为城市治理起点的社区治理成为研究焦点,不仅需要针对城市化引致的城市人口“增量”建设城市社区,还需要对原有的单位社区“存量”进行转型设计,以推动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然而单位社区治理模式受到单位制残留因素影响而经历了不同的转变路径,遇到了不同的障碍.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北京毛纺南社区治理模式演变的剖析,展现了单位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中治理主体多元化趋势,但社区资源的积累不足导致了单位组织退出曲折化、“治理空缺”出现并伴随社区环境快速恶化等特点.进而提出,在衰退型单位社区转型过程中,外部力量的介入尤为重要,需要通过资源转化、培育社区治理主体,帮助社区实现平稳过渡,构建完善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6.
社区并非一定是有效的初级治理单元,较大的社区社会空间制约了社区有效的自治;范围相对较小的居民小组、院落、门栋等有形的社区社会空间以及各种志愿文体娱乐组织等无形的社区社会空间更容易使居民形成集体行动,提高治理绩效.以武汉市"院落自治"和"门栋自治"为例进行验证后,得出结论:中国城市社区内部治理单元应该多层次和多元化,实现城市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与创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文化经济、遗产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多元化与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历史街区的更新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自上而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更新改造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时期需要。本文以广州市恩宁路为例,探讨了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转型中的社会冲突和利益博弈,分析了各社会行动者在历史街区更新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因应"市民社会"的发展、城市治理的转型,历史街区的更新需要充分而有效的公众参与,以保障各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而公众参与的发展,也有利于"市民社会"的成熟发展。  相似文献   

8.
安勇 《城市问题》2024,(1):27-34+55
基于中国政治治理制度和土地制度,从理论上系统剖析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逻辑,在此基础上借助Super-SBM模型对中国273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综合运用面板Tobit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资源错配抑制了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且这种负向作用在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抑制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扭曲财政支出结构、阻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抑制企业绿色创新是四条重要的传导渠道。进一步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和财政压力会强化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抑制作用,而绿色绩效考核机制则弱化了土地资源错配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资源的“隐性浪费”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市土地资源浪费的产生与表现  因循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运行 ,市场对土地资源应起的配置作用日益突出。城市土地流向产出效益最为优越的投资项目 ,并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后重新投入市场 ,为社会增加财富。过去那种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国家独家拥有、单一经营导致土地资源长期条块分割、僵化配置、效益低下的利用模式已彻底瓦解。土地的归属从而可能充分地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把城市土地推入市场 ,依靠市场机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 ,土地资源自发地趋向利用效率较高、开发效益较好的用地项目 ,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政府乃至社会各方的良好初…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发展中城市土地供应有关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力勇  赵美夫  吴明 《价值工程》2011,30(16):279-280
城镇土地供应机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以土地使用权出让为主要方式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已经建立。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土地资源的供应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呈失衡的发展态势。探讨和分析城市土地供应问题,合理引导控制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土地供应,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实现土地资源更好的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成熟的企业知识管理来说,城市公共部门知识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重点对上海市公共部门知识管理进行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公共部门中开放型的组织文化对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城市公共部门的知识管理实施将对公共部门组织管理领域、业务流程领域、创新实践领域、公众服务领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等5个领域有明显的改进作用,结论为推动我国城市公共部门知识管理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美国城市增长管理的方法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美国主要的三类城市增长管理方法,即管理和控制城市增长区间和特点的方法;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生态特征的方法;提供有效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方法.分别对每一类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进而指出对中国城市增长管理和土地利用管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城镇土地国有的基本国情,本文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围绕目前我国房价过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地租的本质、地价对房价重大影响、土地不是普通商品、实行土地国有制等论述及所进行的讨论,本文提出应加强对国有土地公共性质的认识,改变用过度市场化的方法去配置国有土地资源,保护公民的基本土地使用权,完善我国普遍住房保障以及进一步强化发展为人民的执政理念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户外广告媒体监管机制的文献梳理和现实回顾,分析了城市户外广告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机制,阐述了城市户外广告媒体监管的不确定性风险,即政府俘获造成寻租风险,资源开发造成产权风险,特许经营造成市场风险,并结合监管过程中的治理冲突,尝试构建城市户外广告监管的协作性公共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政府、行业与公众三方互动为输入,通过协作性管理的转换机制输出良好的广告秩序和经济效益,实现治理模式从单一垄断向多元互动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论城市土地储备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践大大超前于理论研究.文章对与城市土地储备有关的地租理论、土地供求理论、区位理论、资源配置与市场失灵理论、政府管理理论、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等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各个理论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具体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急医疗资源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医疗资源调配机制的不足和网格化管理应用到资源配置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以此将大数据平台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引入到应急医疗资源的配置研究中。在对应急医疗资源的配置过程进行网格化模型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应急医疗资源配置的需要和特点,确定了网格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即网格划分,并选择五层沙漏模型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医疗资源配置的网格模型架构,以期完善我国的应急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医疗资源的调配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李鹏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2):114-118
网格化管理技术是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高效能的协同共享和分工配合.论文从分析城市网格化管理技术展开,通过划分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型分类,提出未来城市治理网格化——网络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While researchers in the growing field of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have given significant attention to the fragmented hydroscape that characterizes access to drinking water in the global South, so far the (re)production of other urban waters and its related power relations have been underexplored. This article seeks to contribute to filling this gap by exploring the everyday negotiations over access to urban water bodies, in particular ponds. These are understood as a composite resource that is simultaneously water, land and public space. This analysis draws on a case study from a small city in West Bengal, India, and is based primarily on data from open interviews with different actors with a stake in urban ponds.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in a context of ambiguity of the statutory governance regime and fragmented control,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pondscape is embedded within complex relationships of power whereby social marginalization can be offset at least momentarily by local institutions such as neighbourhood clubs and political parties.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new mode of urban entrepreneurialism in London through a study of the state‐executed, speculative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ization of public land. In response to an intensifying housing crisis and austerity‐imposed fiscal constraints, municipalities in London are devising entrepreneurial solutions to deliver more housing. Among these ‘solutions’ can be found the early signs of the state‐executed financialization of public housing in the UK with the use of speculative council‐owned special purpose vehicles (SPVs) that replace existing public housing stock with mixed‐tenure developments, creating ambiguous public/private tenancies that function as homes and the basis for liquid financial assets. Drawing together parallel literatures on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urban governance and housing, and combining these with original empirical research, we situate these developments in contrast to earlier modes of governance, identifying a distinct mode of entrepreneurial governance in London: financialized municipal entrepreneurialism. The local state is no longer merely the enabler—limited to providing strategic oversight of the private sector—but financializes its practice in a reimagined commercialized interventionism, as property speculator.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while the architects of this new mode of entrepreneurialism extol the increased capacity and control it provides, any such gains must be set against longer‐term financial, democratic and political risks.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research project, Leeds City Lab, that brought together partner organizations to explore the meanings and practices of co‐pro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change. Our intention is to offer a response to the crisis in urban governance by combining the growing academic and practitioner debates on co‐production and urban laboratories in order to explore radically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personae that can respond to deficits in contemporary urban governance, especially relating to participation and disenfranchisement, and ultimately unlock improved ways of designing, managing and living in cities. Our analysis has identified four key ways in which co‐production labs can recast urban governance to more progressive ends: by moving beyond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al identities and working practices, embracing grey spaces of new civic interfaces, foregrounding emotions and power and committing to durable solutions. Ultimately, what we point towards is that urban governance can be more effectively enacted in co‐production labs that bring together universities and the public, private and civil society sectors on a basis of equality, trust and openness. These spac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unlock a city's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assets, to unpack complex challenges and to build capacity to deliver improved city‐wide sol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