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国美之争"的本质在于控股股东和董事会的控制权之争。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不一致,为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双方往往就会采取代表各自利益集团的对抗性行为。该事件中我们不应仅用道德的标准去评判黄陈之争的是非对错,而应思索,在现代企业中如何弱化大股东与董事会的矛盾。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离规范的公司治理还有很大差距,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任重而道远。本文由国美事件入手,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该事件,指出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家族企业中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否更为严重?文章以我国家族类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为研究样本,量化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水平,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较非家族企业而言,家族企业中的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更为严重,而股权制衡对抑制大股东侵占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通过"郎顾之争"和"父子之争"两个案例,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控制权私有收益源自委托代理中的两类矛盾--经理人与股东、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不同的目标函数.然后在介绍笔者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指出后股权分置时代尚未解决的几个待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看待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外部股东对大股东制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强化对其监管;后股权分置时代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特征与攫取方式有何变化;由股权稀释可能带来的内外资"控制权"之争以及对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形成一种新的威胁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蒋冲  向显湖  章颖 《财会月刊》2011,(21):37-40
民营或家族企业在转变为公众企业后,原始大股东如何转换角色,如何正确认识货币资本的地位和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如何客观地看待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变化等问题,引起了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本文以"国美事件"为例,从企业资本形态、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有效性等几个视角进行了剖析,并形成了一些结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国美电器大股东与公司总裁之争,是2010年的财经热门话题之一。自2010年8月初,国美电器以黄光裕为首的大股东与陈晓为首的管理层的矛盾彻底公开以来,围绕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就非常激烈。国美之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国美之争企业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本文试图从知识资本的角度来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宏盛科技短短数年里业绩从巅峰跌到谷底,以及上演争夺控制权的”婆媳大战”、公司易主、新老股东大战股东大会会场、“双头董事会”等事件的陈述,剖析上市公司大股东之争引发的公司治理问题.并分析其董事会制度不完善及其背后的根源,认为:  相似文献   

7.
一、大股东违规原因分析 1、大股东控股比例过高。公司虽然改制了,但“一股独大”仍是国有控股公司的普遍现象,这为大股东进行违规操作提供了先天的权力基础。一旦公司上市成功,大股东便堂而皇之地从上市公司套取资金、输送利益,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围绕备受瞩目的国美"控制权之争"事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探讨国美事件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冲突.分析国美大股东(黄光裕)与中小股东,管理层同公司的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投资机构同股东、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同政府、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四个方面的利益冲突。最后总结,从"国美事件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近年来对家族企业的许多研究表明,股权大部分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作为控股股东的家族企业对企业具有相对的甚至达到绝对的控股权,可以直接或者通过金字塔控股决定家族企业的董事会结果,外部经理人的聘用,以及公司的日常决策。当大股东的控制权给其带来的利益高于股东收益时,此时  相似文献   

10.
控制权之争在现代企业中可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涉及到公司各方利益.本文回顾了万科宝能控制权之争的关键细节,指出股权分散、价值被低估、管理层对大股东的选择偏好是导致控制权之争的原因,并从我国公司创业及发展过程中如何设计好股权构架、创业者把握好控股比例和恰当的反收购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