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现状,分析了A股市场退市难的原因,并根据国外资本市场的经验和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实践探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我国退市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退市率低,并且ST制度没有很好地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以至于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半封闭状态,多进少出,鱼龙混杂,市场投资风险较大,因此退市机制是缺乏效率的.并进一步分析了退市制度低效能运作的原因和提高退市制度有效性的措施,同时结合分析了2014年10月退市制度改革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完善的退市制度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简介我国主板市场退市状况及退市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主板市场退市量化考评指标的宽松性,退市流程的复杂性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退市制度,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海外上市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市场份额,而退市则会使企业失去重要融资来源.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退市现象频发,致使国外资本市场对我国企业的信任度大幅降低.由此,本文将保兰德集团从德国退市这一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介绍案情简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保兰德集团从德国退市的原因.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几点启示,以期为我国其他企业选择海外上市或退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是实现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催化上市公司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有力保障。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国际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建立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长期的市场实践形成了完善的退市标准。对这些标准加以考察分析可为健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标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董影  张超慧 《现代商业》2023,(1):121-124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上市规则自从1998年的初次修订并实施以来,并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及其股票上市规则的不断修订,直到2022年1月的再次修订并且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以来,我国的上市公司的退市数量逐渐增多,这也就符合了我国“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以此来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自我监管的规则,从而也就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自2022年退市新规颁布并实施以来,拉夏贝尔是第一批因存在财务问题而进行强制退市的公司。而且,该公司是我国的第一个“A股+H股”的上市公司。所以,该公司的退市原因及其退市后所造成的影响值得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资本市场在近30年的时间里有显著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现状综述,发现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存在市场制度缺陷、企业诚信问题、监管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度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债券市场也同样存在违约问题、市场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不健全和信用评级体系不规范等问题。为了使股票市场能够推进我国产业升级,成为国民财富的聚宝盆,改善债券市场现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机制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完善法规政策和增大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等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比较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英国另类投资市场与我国深圳创业板市场的退市标准从中发现: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退市机制还存在上市公司的退市过于强调盈利指标、退市程序繁杂、缺少退市标准、缺乏明晰的后续安排等诸多弊端。我国应借鉴国外创业板市场经验,加快健全科学的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建立退市配套机制,大力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好发挥创业板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资本市场有进有退,方能激起一池活水。近日,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主持召开改革退市制度工作专家学者座谈会,听取对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透露,新退市制度很快就将出台,包括自主退市、强制退市、简化退市程序、提高退市效率将是本次退市改革中的亮点。一项统计显示,包括强制和自主两种退市方式,沪深交易所累计退市  相似文献   

10.
向泉 《中国市场》2011,(1):118-119
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就应该是"有进有出",让经营不善和不符合要求的公司退出,让新鲜血液进来,才能保持市场活力,也让更多优秀的中小企业能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完善并推出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才能杜绝创业板市场的壳资源炒作,实现与主板、中小板不同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许志峰 《华商》2014,(11):60-60
退市制度改革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舆论对退市制度改革呼声强烈。然而,具体到某一个退市案例时,却似乎只有受损者,没有得利者。每一家公司退市都会激起很大波澜.面临很强阻力。  相似文献   

12.
卢山林 《创业家》2010,(10):34-34
不知道章鱼帝除了世界杯以外,还能不能预测创业板最先退市的公司名单。这恐怕是资本市场最关心的事之一谁是最先退市的创业板公司?《创业家》、中华咨询联合课题组认为,最符合深圳交易所创业板公司上市规则中退市风险警示条件,且名列创业板红灰榜榜单的灰榜公司,就是最有可能第一批退市的创业板公司。经过筛选,我们认为最可能是三川股份(SZ.300066)、朗科科技(SZ.300042)。  相似文献   

13.
王婧珍 《市场周刊》2020,(18):0083-0084
XT电气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家因为欺诈发行而被退市的上市公司,也是创业板第一只退市个股。从上市到退市仅仅两年多时间,可谓昙花一现。究其主要原因是自身内部控制的不健全。尽管《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我国执行至今已有七年多,但是XT电气的事件充分说明,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实际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以XT电气为研究案例,围绕XT电气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分析了自身内部控制缺陷,最后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退市”这一现象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退市行为,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在对中美退市机制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粗略探讨一下我国的退市机制。一、中美退市机制的比较与分析(一)美国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资本市场最为发达和完善的国家之一,美国各证券交易所都特别注重上市公司的质量。在美国的十余家证券交易所中,每家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维持上市的标准各有不同,下面主要对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的退市标准作一介绍:1.纽约证券交…  相似文献   

15.
宋思勤  曾乔 《中国市场》2013,(23):55-58
在分析和列举过去一段时间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现象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造成中概股退市是由于二级市场低迷,海外上市公司布局股权吞吐、利用退市机会完成业务与战略结构调整,转板国内市场实现资本溢价等原因。指出中概股私有化如火如荼,虽然也有成功案例,但短期私有化退市后转板A股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并可能存在较大的隐形成本。  相似文献   

16.
自2009年以来,在海外上市的众多中国企业(中概股)纷纷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出,是理性的回归,还是无奈的选择?通过对2009年以来从美国退市或正在进行退市的中国企业的分析,笔者归纳了2009年以来从美国退市的中国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在分析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私有化的具体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拟退出美国资本市场的中概股在私有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际经验的创业板退市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业板退市制度作为创业板市场的重要部分,与上市制度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退市制度作为一种纠错机制,既保证了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又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鉴于我国创业板市场刚创立不久,经验不足,退市制度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应在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前提下,尽可能借鉴国际创业板市场关于退市制度的较为成熟经验,以完善我国创业板退市制度,使我国创业板市场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与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形成有益的互补。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上市公司运营活动并不规范,加上社会信用资源不足,专业担保机构的发展也不完善,所以上市公司在对外担保方面频频出现问题,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因担保而走到了退市的边缘。本文在分析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控制担保风险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与许多企业将海外资本市场当成炮制财富的天堂并孜孜以求相反,跨国公司退出证券融资市场的行动在最近几年一直没有间断过。2006年6月21日,戴姆勒克莱斯勒(下称戴克)宣布从巴黎、慕尼黑以及费城等12家交易所自愿退市,成为继前不久荷兰银行从伦敦证交所退市后今年第2家宣布退市的跨国公司。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以来,美国资本市场上的许多中概股企业纷纷选择私有化退市,并尝试回归A股,一度掀起了私有化风潮.本文针对中概股公司私有化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这一行为,基于如家酒店私有化案例,深入分析其私有化回归A股的路径方案,剖析其回归方案设计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风险,为其他中概股公司选择私有化回归国内资本市场提供启示,同时为我国监管部门进一步借鉴经验,完善相关资本市场监管机制,引导优质海外上市公司回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